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用无人机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这一新事物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低空安全增添了新的风险。民用无人机安全管控、尤其是北京地区民用无人机安全管控亟需深化研究。本研究以深入认知风险、分析管控困境、提出优化路径为目的,以民用无人机潜在的安全风险为导向,以风险规制为理论基础,经过对文献资料的回顾、到民用无人机管控部门实地调研、分析经典案例,依据“风险源认知”→“管控困境”→“优化路径”三个环节逐步推进,积极回应北京地区民用无人机安全管控这一棘手问题。经过对文献资料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当前北京地区民用无人机低空安全事故的风险源可归纳概括为民用无人机自身以及民用无人机的生产者、销售者、拥有者、操作者,这两类主体所带来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撞击风险、坠落风险、恐怖袭击风险和其他风险。北京市公安系统针对这些安全风险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是仍面临以下困境:空域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和易损性,难以开展物理防护;民用无人机发展趋向同质化,容易出现相同的预期和行为;现行管理依据碎片化,所产生的作用力有限;管理部门监管职责模糊,且侧重对产业链末端进行管理;实名制登记不完善,无法有效追溯机主;飞行申请成本高,客观上导致操作者“被动黑飞”。北京的重要保卫地带和重大活动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依据前文对风险源和风险表现形式的分析并结合该特性,解决管控困境应坚持管理风险源与脆弱性管理相结合。首先应分类管理民用无人机,源头管理“合作目标”,预警防范“非合作目标”,简化飞行申请,依托“无人机云”构建警用监控平台。其次,应“因人而异”规范民用无人机相关主体,具体包括鼓励生产者通过技术手段化解风险,明确销售者责任,引导拥有者实名登记,培训操作者,强制保险,利用社会信用倒逼相关者自我约束。此外,应通过明确责任区、加强信息研判等措施增强重要保卫地带的安全性。最后,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完善风险评估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科学开展技术防范工作,保障重大活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