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防治的初步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d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雅安市多营农场采集患有典型症状的玉米小斑病的叶片,分离得到病原物,经过鉴定,确定其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作为本实验的实验菌株。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表明:玉米培养基和PDA培养基适合该病菌菌丝的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5℃~35℃,pH值是8,C源和N源分别是淀粉和甘氨酸;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显著影响。室内药效试验表明,菌核净对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EC50为4.96μg/ml,其次是百菌清和代森锰锌,EC50分别为10.3μg/ml和18.3μg/ml。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效果最差,EC50分别为823μg/ml和622μg/ml。对峙培养结果表明,各供试绿色粘帚霉菌株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小斑病菌的生长。各供试菌株与小斑病原菌菌落均无法重叠,在交界处有明显的拮抗带,很光滑,在较长时间内都绿色粘帚霉不能越过拮抗带继续生长。菌株G27的难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小斑病菌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64.14%;而G8的抑制率最低,只有16.33%。绿色粘帚霉挥发性产物对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强,除了G1的抑制率达到41.47%,其余均低于40%,远比难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抑菌效果差。玉米小斑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所鉴定的70份材料中,最高病指为G1-4的35.15%,最低病指为62-8的2.13%。其中高抗材料有27个,中抗材料有15个,中感材料有23个,高感材料有5个。所鉴定的70个玉米材料中,高抗材料最多,达到27个,占38.6%。高感材料仅有5个,占7.1%。玉米有关酶活性测定表明,玉米未接种小斑病菌时,抗、感材料的POD和SOD酶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材料抗性与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抗、感材料的PAL酶活性差异不是很大。接种小斑病菌后,抗、感材料的POD和PAL酶活性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且抗病材料的酶活性远远高于感病材料;抗病材料在0-48h时间段SOD活性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总体上比感病材料的SOD酶活性稳定。
其他文献
本文对水稻重要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幼虫的优势寄生蜂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个体发育及其对寄主的免疫影响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一、二化螟盘绒
病毒感染可以造成重要经济昆虫家蚕大量死亡。其中,家蚕浓核病毒(Bombyx mori densonucleosis virus, BmDNV)是引起家蚕浓核病症的关键病原体。BmDNV具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通
抗战文学是由中华多民族作家共同构建的文学景观.东北满族作家文学凭借着卓然不凡的“抗战担当”在抗战文学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率先吹响反帝抗战的号角、揭开抗战文学
学位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属鞘翅目(Coleoptera)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防治多种林木蛀干害虫的有效天敌。本研究利用三种替代寄主—黄粉虫(蛹)、大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