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AVF在我国血透患者永久性血管通路中的占比达85-90%。然而,AVF的使用寿命受透析龄、基础疾病、锻炼等因素影响,其1年和2年的初级通畅率仅为60%和51%。其中,功能锻炼是AVF功能维护的关键手段。握球锻炼作为常规的锻炼方式,存在握球力度不当及锻炼依从性差等的不足,患者的锻炼效果难以保证。此外,2006年KDOQI指南“内瘘侧肢体不能提重物”的观点致使患者对内瘘侧肢体过度保护。因此,本研究以“内瘘侧肢体提重物”为切入点,选择哑铃为锻炼工具,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究哑铃负重摆臂运动对AVF功能维护的效果;并通过评估6磅负重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完善KDOQI指南中“内瘘侧肢体禁止提重物”的观点提供证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以6磅的哑铃为锻炼工具,探究哑铃负重摆臂运动对内瘘功能维护的效果,并进一步评估“内瘘侧肢体禁止提重物”观点的适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2018年6月-2018年12月某三甲医院血透中心已建立AVF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哑铃组和握球组。两组均于非透析日中进行每天20分钟、长达3个月的内瘘侧手部锻炼,哑铃组使用6磅的哑铃,握球组使用普通的握力球。于患者入组时收集基线资料,包括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和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多普勒超声测量的AVF血流动力学指数和透析期间相关记录;干预后1、2、3个月收集两组患者的AVF血流动力学指数和透析期间相关记录。主要疗效指标为AVF的引流静脉(DV)血流量。次要疗效指标为AVF的近端动脉(PA)血流量、脈动脉(BA)血流量、DV直径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结果1.DV血流量时间×分组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差异(F=7.514,P<0.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5,P=0.024),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79,P<0.001)。哑铃组中时间因素对DV血流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20.474,P<0.001),与干预前的基线特征相比,干预1、2、3个月后的 DV 血流量分别增长了 121.10(-109.29,251.36)、136.00(-193.93,324.15)、172.93(-90.49,282.65)ml/min。握球组中时间因素对DV血流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78,P=0.060)。两组在干预后第二个月、第三个月时,哑铃组与握球组的DV血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A血流量、BA血流量和DV直径的时间×分组的交互效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哑铃组和握球组的PA血流量、BA血流量和DV直径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均呈增长的趋势。2.在3个月的随访期间,哑铃组有1例患者出现内瘘血栓。其中哑铃组发生高流量AVF的有2例,握球组的有3例,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vs 7.5%)。参与试验的患者均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及其他不良事件。结论1.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肢体锻炼可以改善AVF的血流量和静脉直径。哑铃负重摆臂运动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维持AVF功能的干预手段。2.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侧肢体的6磅负重运动安全可靠,建议AVF功能不良患者可使用6磅哑铃进行内瘘肢体锻炼。3.建议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对“内瘘侧肢体不能提重物”的观点进行补充说明,防止内瘘侧肢体废用。但由于观察时间仅为三个月,提重物的安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