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奥斯汀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将其分为三个种类,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成为了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继奥斯汀之后,约翰·舍尔将言外行为分为五种类别,即陈述类、指令类、承诺类、情感表达类和宣告类。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选取清代洪异所作《长生殿》作为中文语料来源。在其英译本中,最杰出的的两个译本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和许渊冲教授及其学生许明的合译本。因此,本文选取以上两个英译本作为英文语料来源。下文中,凡涉及这两个英译本,均简称为杨译本和许译本。本文基于舍尔对言外行为的分类的理论框架,试图对《长生殿》两个英译本中蕴含言外之意的台词进行对比研究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传达言外之力的台词在两个英译本中的整体分布状况如何?2.传达言外之力的台词在两个英译本中有何异同点?3.导致此种异同的原因有哪些?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清代剧作家洪异的代表作《长生殿》的两个英译本作为语料来源。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作者采取逐句检索的方法,手工收集两个英译本中所有蕴含言外之力的台词。基于所收集的句子,首先探索两个英译本中表达言外行为句子的总体分布情况。随后,根据陈述类、指令类、承诺类、情感表达类和宣告类五种言外行为,对这些句子进行进一步归类,详细阐述两个英译本的异同以及可能造成此种异同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在两个英译本中,蕴含言外之力的台词之间异同点并存。相同之处主要存在于三种类型的言外行为之中,即指令类、承诺类和宣告类。这三种类型的言外行为在两个英译本中出现的频率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不同点主要出现在以下两种类型的言外行为之中:第一,就陈述类而言,杨译本中此类言外行为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在许译本中出现的频率。通过显性连贯的手段,杨译本使用诸如“我认为”、“我相信”等施为性动词,将原作中人物刻画和景色描写的句子翻译出来。此种翻译手段可能是导致陈述类在杨译本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原因。其次,就情感表达类而言,和杨译本中此类言外行为出现的频率相比,许译本中的情感表达类出现的频率更高。此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译者的翻译视角和翻译风格所致。许译本将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视为原作的整体发展脉络,译者致力于传达戏剧人物的情感纠葛。此外,许译本使用押尾韵的手法来增强情感表达类言外之力的渲染力度。本研究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中国古典戏剧中传达言外之力的台词的独特魅力,能促进中国古典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此外,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中国古典戏剧这个更广阔的领域之中,有助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完善。第三,本研究可以为古典戏剧的翻译评估提供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