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志小说研究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新型的分支,是基于对1990年代以来民族志小说现象的梳理和剖析提出的研究课题,也是在文学与人类学跨学科理论视野下进行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思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学界在对人类学的“科学’’性进行的反思中,对民族志书写中存在主观性和文学性进行了揭示和论证。格尔兹的阐释人类学、80年代的“写文化”和“实验民族志”的倡导,人类学诗学等一系列观点指出:文化作为一套有意义的体系被呈现出来后,已经不可能是客观的描述。撰述者是文化的翻译者、阐释者。民族志可以借用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的手段来展示对象的生活形式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完全可以将民族志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文本加以分析。而且,民族志与文学作品都表达“部分的真理”,都可以达致对对象的“真理性”认知。民族志与文学文本的互文性早已存在,但自此从理论上确立了合法性。其意义是对人类学和文学之间的融合与开拓,民族志与文学文本的互文成为两个学科的结合部,也成为学科交叉研究备受关注的新领域。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来看,文学向人类学的拓展与融合,一方面促使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小说创作形成了一个民族志小说新浪潮。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文学理论的更新。从民族志与文学文本之间具有互文关系来解读90年代以来的民族志小说,进行深入的小说批评是一个尚待深入的领域,也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由导论、正文和余论构成。导论:民族志小说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文学人类学对当代文学的研究需要在人文学科的阐释性与社会科学的实证性之间,找到互补和再造的新方法论应用方向。在明确的问题意识中,对1990年代以来的民族志小说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民族志小说这个研究课题。从三个层面指出民族志小说研究的思路:(一)民族志与文学的互文性:确立民族志小说的理论思路;(二)从人类学小说到民族志小说:民族志小说作为批评对象的研究思路;(三)民族志小说批评的三个维度:建构民族志小说批评范式的思路。导论还兼及研究现状的述评、民族志小说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难点重点。正文共四章,主要从理论上进行了民族志小说的理论探源,以及对民族志小说现象的归纳分析,并通过对具体小说文本的解读进行民族志小说批评,进行民族志小说批评范式的建构。第一章 民族志小说的兴起及理论探源从理论上论证了民族志小说的内涵,梳理了1990年代以来民族志小说景观。第一部分在文学的人类学研究视野和学科交叉理论中,指出民族志与小说的互文是民族志小说的理论基石。第二部分在梳理和归纳新时期文学现象的基础上,指出民族志小说与小说式的民族志的区别,指出民族志小说所具有的知识性、族群性、情感评价和文化反思、审美性的内涵,从而确立了民族志小说观念。第三部分分析了民族志小说在1990年代以来兴起的原因。第二章族群历史书写与民族志小说从族群历史的历史民族志书写与小说相融合的角度进行民族志小说批评。第一部分指出张承志的《心灵史》从两个方面表现出历史民族志书写的向度:一是它集中于哲合忍耶的宗教精神,也就是这个族群的心灵史,或者说心态史的书写:二是它将历史资料与“历史的田野”相结合,并且加入了作者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和评价分析来进行历史书写。第二部分指出《心灵史》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张扬和心灵史想象,将英雄主义和历史想象相融合而沟通了历史、文学和人类学。并指出强烈的宗教认同下文化立场上的偏执是《心灵史》作为民族志小说的缺失。第三部分分析赵宇共的《走婚》和《炎黄》的历史民族志书写的性质,指出《走婚》以小说的形式对仰韶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生活图景进行了历史人类学还原;《炎黄》是一部华夏民族形成的历史民族志小说;两部小说都对华夏民族文化根性进行了探寻。第四部分将以上三部小说放入新时期历史小说的大格局中,指出它们形成了历史民族志小说的新体式,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新创获。体现为:第一,将历史与人类学相结合的历史人类学的书写维度。第二,历史民族志小说对人的历史的强调主要针对历史境遇如何形成了身在其中的“人”的心态或者说文化精神。第三,历史民族志的书写方法。第三章 族群文化记忆与民族志小说本章从诗化民族志的角度对新世纪以来描写少数民族文化的边地小说进行民族志小说批评。第一部分指出边地小说具有民族文化记忆的民族志性质。第二部分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对鄂温克族文化的文学记忆,及其小说对民族性的追求与人类性的关怀。第三部分分析《最后的巫歌》中神话与民族记忆的关系,并指出小说对峡江土家族文化的知识谱系进行了文学展示。第四部分探讨民族志小说的怀旧情绪与文化反思。第四章 认知人类学与新民族志小说本章从认知人类学视域下的新民族志书写角度进行民族志小说批评。第一部分指出认知人类学着眼于对语言、文化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考察,并进而考察文化与人的心理、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区别于传统民族志注重文化的物质或社会层面描写的新民族志。第二部分对《马桥词典》进行认知人类学解读,指出其体现出的语言、认知与行为,语言、文化模式与认知,人类文化的反观与批判三个层面的新民族志书写性质。第三部分指出《马桥词典》显示出在文学启蒙立场中对生活与历史的真相揭示,及其体现出的人文关怀。第四部分观照新民族志小说对当代社会生活的认知,首先指出民族志小说的书写对象并非定格于“少数”、“边缘”。分析了《词典:南方工业生活》中,工业社会对打工者的心理、文化和行为的塑造所具有的认知人类学意义。接下来从认知人类学角度分析了小说《地方性知识》中“地方性知识”与地缘文化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思考了民族志小说如何实现知识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结合这个问题。余论 民族性的借重与超越本部分探讨新时期文学的民族性建构这个命题。第一部分对新时期文学的民族性建构进行整体的回顾和反思;第二部分指出如何建构文学的民族性,其理想的状态不是简单地确认和复归传统,亦非模仿和移植外国文学,而是在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下重构。它要以多种文化为参照系,穿越中西文化的壁垒,在人类性的高度上重新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对其进行取舍,以具有民族独特性的文学来表达具有世界共通性的文化精髓,达到民族性的借重和人类性的超越。第三部分结合新时期文学现象指出新时期小说在民族性建构的实践中的得失。第四部分指出民族志小说对新时期文学的民族性建构的重要意义:一是把对“地方性知识”的呈现作为文学本土化策略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实现了融合:二是在对地方性知识的解释中寻求人类文化意义的共通性。三是从方法论上为建构文学的民族性和实现传统文化的重建提供了一种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