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我国和四川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四川已将它列为检疫对象。毒素是植物病原物的重要致病手段之一,为了了解弯孢菌对玉米的致病机理,对其毒素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影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原菌产生毒素的条件、不同种类的弯孢菌和新月弯孢菌的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极其与致病性的关系、毒素的作用机理,结果如下: 1.新月弯孢菌产毒素的条件:研究了培养基、温度和培养时间对产生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培养基中弯孢菌在改良Fries3号培养基中产毒能力最强;在第10、15天毒素的浓度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毒素的浓度降低;pH 3.5的时候,20-25℃之间弯孢菌产毒能力最强。 2.不同种类弯孢菌的致病性与产毒素能力的关系:对六种弯孢菌通过室外的致病性测定和产毒能力测定,不同种类弯孢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存在差异,其顺序为28(Curvularia.lunata)>川13(C.pallescens)>米易2A(C.ovoidea)>三台11B(C.lunata var.aeria)>水2(C.senegalensis)>水稻3-1(C.clavata);然而产毒素能力强弱顺序为:川13、水稻3-1>水2>米易2A>三台11B>28。初步表明不同种类弯孢菌致病力的强弱与其产毒能力不具平行性,这可能与不同病原菌存在不同的致病手段或菌株有关。 3.新月弯孢菌的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与产毒素能力的关系:致病性表现为草绿>雅安>6248>33>水ye。而这几个新月弯孢菌的产毒素能力强弱为草绿>雅安>6248>33>水ye,与其致病力具有平行性。 4.弯孢菌对玉米作用的机理:用毒素处理玉米叶片,测定电导率的改变情况表明,毒素对玉米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有影响,毒素处理后电导率发生明显改变,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电导率增加,即引起细胞膜的透性破坏增加,离子渗透增强,而且感病品种的细胞膜影响较抗病品种大。通过电镜观察,毒素还引起组织超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包括叶绿体膜上出现电子致密度高的沉积物,基粒片层肿胀,排列紊乱;直至叶绿体、细胞核和整个细胞解体。损害发生最早最严重的是叶绿体基粒片层。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的超微结构受害轻、反应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