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残扶弱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残疾人事业在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步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后,如何在继承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认识残疾人事业的中国特色,吸收精华、发挥优势、凸显特色,是摆在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只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全面完成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 分析国内学者对残疾人事业的研究现状,发现学术界从理论、实践两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基本形成了指导思想,实践路径等研究成果,但是“中国特色”是如何体现呢?或者说残疾人事业建设过程中的“中国特色”应该如何来把握和操作呢?等等,都还没有作出较好的研判。因此,本文从残疾人事业的中国特色角度入手,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本人多年来在残联工作的实践和体会,仔细研究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中国特色。全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运用概念分析法厘清有关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分析中国特色和残疾人事业的内涵,回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历史,总结归纳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是一项以创造条件使残疾人享有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为宗旨和目标的社会事业。它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其他组织充分配合的领导模式和工作体系,将残疾人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推进,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建设之中,并在社会保障、医疗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由满足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向满足残疾人多方位、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转变。 第二部分运用理论分析法论述了我国残疾人事业“中国特色”的理念表达。一是政治特色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意识形态特色,包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即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新残疾人观即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以残疾人为本位,突显残疾人价值,并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一脉相承的新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以人为本即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展的成果应该由人民共享,这里的人民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更包括残疾人。三是文化特色,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自强不息的红色文化。 第三部分主要运用政策分析法讨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中国特色”的实践表达。一是残疾人事业的支持组织特色,包括政府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强制性、非营利性、稳定性和普惠性的社会服务,社会组织提供政府无力提供或提供效率低下、市场又不愿提供的残疾人社会服务,市场组织为残疾人提供营利性、自愿性、灵活性的社会服务。二是残疾人事业的政策特色,包括宏观方面的政策特色即关于残疾人事业宏观层面的政策设计,微观方面的政策特色即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根据中央宏观政策精神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微观层面或具体层面的政策设计。三是残疾事业的立法特色,即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残疾人的立法也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大法,以残疾人保障法为主要法律,以教育、就业等条例为补充,以地方具体制定细则的法律体系。 第四、第五部分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以“中国特色”的优化理念检视我国残疾人事业在当下建设中的问题,包括残疾人康复医疗和残疾预防体系不健全、残疾人就业难度依旧巨大、残疾人特殊教育工作比较薄弱等,进而依据残疾人事业“中国特色”要求,提出促进残疾人就业、发展特殊教育、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等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多方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