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47年10月13日,上海越剧名伶筱丹桂服毒自杀,成了上海滩的一桩大案。新闻界、戏剧界迅速介入,舆论传说不一,后来警方也介入调查。筱丹桂自杀事件被置于公共文化空间中,接受各种舆论的评头论足,在这一过程中,近代上海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筱丹桂自杀事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市场如何消费女性自杀,还能看到社会舆论是如何解读、应对明星自杀的。新闻界、戏剧界对该事件的热切关注,不仅出于同情,亦不只出于教育“妇女解放”的使命感,更有文化市场逐利之需求。本文还探讨了另一问题,即筱丹桂自杀事件的意涵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变化,尤其关注政治因素在其中的作用。1947年,上海市法院判决筱丹桂的“同居男友”张春帆涉嫌教唆自杀罪名不成立,当庭无罪释放。但到了1951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新兴的共和国政府枪毙了“反革命分子”张春帆。两个不同时代,对张春帆截然不同的判决,不仅反映了情与法的互动,也彰显了政治因素对中国戏剧改造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在历史变迁中,同一个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因何、如何、被以何种形象嵌入两个时代、前后迥异的历史记忆中,借以思考历史真实和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彰显被遮蔽的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