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早期最显而易见的病理解剖学现象为梗死相关血管的完全闭塞,心肌梗死发生后心外膜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然而,随着对AMI研究的逐步深入,近年来专家和学者发现冠状动脉一旦发生闭塞,其相关的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即可发生相应的严重损害,以致重建后的冠脉远端缺血区微循环血流可能仍存在障碍。称之为“缓再血流”现象(slow reflow phenomenon, SRP)或“无复流”现象(no reflow phenomenon, NRP)[1,2]。目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使大多数AMI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仍有10~30%的病人存在着无复流现象,血流灌注未达到完全的心肌组织水平,且必将影响到其后左室重构进程和心脏恶性事件的发生。存在无复流现象的患者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等增加数倍,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AMI患者PCI术后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防治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是当今冠脉介入治疗面临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也是各国当前冠脉介入治疗的研究重点。无复流发生即刻就伴随着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严重障碍,是PCI术后多发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对无复流的判断和界定是预防和治疗的前提。目前,心肌灌注评价仅仅根据TIMI血流判定存在明显局限性,而TIMI计帧分级(TFCs)以及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能够从更高层次上反映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可作为当前简便易行的心肌组织灌注评价方法。由于无复流的发生系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的治疗药物如硫氮卓酮、硝普钠、腺苷等药物均未显现令人满意的效果,且该类药物尚有明显降低冠脉平均灌注压和周围血压,以及过缓性心律失常及其它全身反应的副作用。因此寻求一种改善无复流的理想的药物或方法,成为介入医生面临的重大课题。山莨菪碱(Anisodamine)为我国从茄科植物唐古特莨菪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