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障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损失,此外,环境污染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降低了居民的健康水平,阻碍了居民幸福感的提高。环境污染对我国宏观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已经被广泛关注,学术界针对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等宏观经济问题作出了深入的研究,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人民的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居住环境,从这个角度出发,环境污染对微观居民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重要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研究了我国城市层面上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居民迁移决策、劳动供给决策和环保行为决策三类居民行为决策的基本特征情况,借鉴相关理论,较深入地研究了环境污染影响居民行为决策的理论机制,分析了环境污染影响居民迁移决策、劳动供给决策和环保行为决策三个类型的行为决策的主要的渠道。随后,利用国内多个大型微观数据库,采用了多种实证方法,在城市层面上实证分析了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对于我国各地区居民迁移决策、劳动供给决策和环保行为决策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特征以及在不同约束条件下这种影响的变化情况。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我国各城市空气污染的时空演变、现状以及特征规律的分析之后发现,1998~2009年,全国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城市呈现出上升趋势,2010~2012年全国空气质量不达标城市数量有所下降,污染城市主要集中于我国华北地区,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及三省临近区域,在地理上形成了空气污染城市集聚的现象。利用环保部所公布的2015年城市AQI日报数据进一步发现,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依然十分严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部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以居民的定居决策、劳动供给以及环保行为为例对我国居民行为决策的特征分析之后发现,不同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户口性质、社会保障等条件下环境污染与各类型的居民行为决策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第二,通过在城市层面上对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匹配,从微观角度讨论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发现环境污染程度越高,则流动人口迁移出目前所在城市的意愿就越大,这一效应在控制了其他的家庭和个人特征以及所在城市的特征之后依然显著。考虑家庭收入约束时,高收入群体在面对环境污染时拥有更多规避手段,降低环境污染对自身冲击的能力也更强,从而对环境污染的迁移敏感性低于低收入群体,存在收入的门槛效应。而将样本城市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之后发现,环境污染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小城市和I型大城市以及特大和超大城市中尤为显著。当现有住房属性为已购房或者是拥有自建房时,空气质量对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的影响不再显著。第三,采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中的城市居民和新移民的样本构建面板追踪数据,以此验证环境污染对居民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居民所在城市PM2.5来衡量的城市污染水平与居民的劳动供给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二者的弹性约为0.4。分区域的子样本分析表明环境污染对居民劳动供给的弹性在中西部地区更大,可能的原因在于中西部污染更为严重,当环境污染发生变动时中西部居民感觉更明显,对应的劳动供给决策变化也更大。非本市户籍居民,即外地居民以及持有农业户口的居民劳动供给相对而言受空气污染的影响更大。36~45岁年龄组居民、工作年限为5~9年分组的居民、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经常在户外进行日常工作的居民等组别的劳动供给对PM2.5的弹性比其他对应的组别更大。劳动保护执法力度较高的地区由于加班的溢价补偿实施地更好,劳动者加班的额外收入更能得到保障,由此造成一部分劳动者追求更高的加班收入而不顾环境污染的影响,引起PM2.5对劳动者劳动供给的影响在统计上不再显著。第四,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特别是居民对居住所在地的水污染程度、生活垃圾污染程度和绿地不足程度的感受越明显,则其环保意识相对更高。在此基础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克服样本选择难题,估算了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居民出行方式、垃圾分类、塑料袋重复利用和自费养护树林四种环保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未能使所有类型的环保行为均得到增加,具体看来,受环保行动潜在成本的影响,环保意识对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影响有限,但对于垃圾分类、塑料袋重复利用和自费养护树林三类环保行为则有显著的推动效果,体现出了居民环保行为的不同策略选择。最后,文章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与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从充分重视环境问题对居民生活行为的影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为居民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推动地方政府竞争从环境逐底竞争到力争上游的转变以及优化相关条件降低环境因素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多个方面出发,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