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长达1300年,影响深远。有些人对其缺乏真正地了解,甚至进行了盲目的批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科举制度,有利于对其重新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帮助师生树立学以致学的教育价值观,产生对科学和学术的敬畏和虔诚,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建构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指导当今的教育考试改革、促进高等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本文尝试总结了国内外知识发展变化的轨迹,分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发展的导向作用,探讨了科举制度与知识的发展关系。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历史法和比较法。引论主要是研究综述,总结了从政治、教育的视角对科举制度进行的评价以及科举与学校的关系。第一章探讨了科举制度的沿革。科举制度是继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之后又一个官吏选拔制度,依据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废止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二章简单的描绘了七世纪以来国内外知识发展的轨迹。依据知识发展的高潮低谷,将1300年的科举制度史划分为隋唐宋和元明清两个时间段,在时间和国内外两个纬度上对知识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第三章论述了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对知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了这一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并在重新界定学派的基础上解读宋朝学派,认为只有程朱理学可以称为学派,追溯了其沿革,进而提出其对现代学派形成发展的启示。第四章论述了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产生阻滞作用。统治者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框限,阻碍了知识的分化发展和学派的萌生,致使近代自然科学学派在国外大量创生之时,我国的学术界基本处于沉寂状态;西方大力提倡学术自由,学者们致力于自主创新之时,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却大肆进行文字狱,读书人读死书、死读书,一些科学技术甚至被视为奇技淫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