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6月,由美国康菲石油公司作业的蓬莱19-3油井在中国渤海湾发生溢油事故,引发了中国媒体和民众对跨国企业在华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和讨论。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成为公众舆论的主战场,而当事方对事件处理不力、对公众态度傲慢都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网民通过社交媒体发表的对事件的评论以及当事方康菲石油公司的回应,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话语权力的理论,对收集到的网络材料进行主题分析。本研究通过研究网民对康菲溢油事件的归因、对事件后果的评论,以及康菲公司对危机的回应这三个问题,讨论了中国民众对跨国企业在华社会责任现状的看法以及跨国企业在社交媒体时代面临的新挑战。  
 本研究发现,民众对康菲溢油事件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事件归因方面,极少涉及危机的后果。其中溢油事件归因的排序如下:相关法律漏洞和政府监管部门消极行动(53%),康菲公司逃避责任、态度傲慢(32%),中海油逃避责任、国有企业垄断社会资源(12%)。而面对网民大量的批评意见,康菲公司则少有回应,在危机处理中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较差。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的崛起和发展改变了原先中国自上而下的话语权力体系,普通民众被赋予了更多参与和评论公众事件的权利,从而对在华跨国企业产生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因此,跨国企业需要改变思维方式,重视民众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企业自身社会责任体系的完善。作者希望通过对康菲溢油事件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将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拓展到社交媒体领域,另一方面也对跨国企业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