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23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四军各级党政领导在安徽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既严格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精神,又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虽然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快,而且独具特色。安徽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基本结构主要由参议会、政府和法院三部分组成,为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从1940年起,在各级政权建设中贯彻“三三制”原则。安徽抗日根据地还在基层政权实行了以乡选为主要形式的民主选举,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主、士绅控制基层政权的状况。针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根据地党委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为消除党政机关中出现的腐败现象,根据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厉行廉洁政治,从思想、立法、制度和民主监督机制等方面大力加强廉政建设,以刘少奇、彭雪枫等为代表的党员领导干部更是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大力开展政权建设,根据地以民主、廉洁的政治形象与国统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广大工农群众也在其中得到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民主政治觉悟,增强了参政议政意识,从而变动了农村的社会政治秩序。政权建设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实践,它为新中国政权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雏形。  政权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如何建设好国家政权,关系到执政党的地位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探索出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值得去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对安徽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建设这一个案的研究分析,总结其得失,为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1757年,普拉西之役后,东印度公司北部政策的重点是与中国的西藏及西部内陆省份建立某种商业、外交关系。自拿破仑时代起,法、俄相继对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构成威胁,致使英国沿次大陆
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在我国传统家训著作中有着“《颜氏家训》之亚”的美誉,其言精确而详尽,其意敦厚而委曲,可以厚人伦,可以美习俗,在宋代儒家生活伦理走向民间的过程中起到了
西坦朝村是位于晋南地区中条山山麓的一个普通又有着鲜明特色的村庄。其山麓的地形条件,含砂量较大的土壤结构,使得粮食等传统农作物在村庄的很多土地上不易生长,反而适宜以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35万字,30元近年来,国内法律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倾向是开始重视对司法档案的运用,如通过对四川巴县档案、南部县档案、台湾淡(水)新(竹
昆体良是古罗马帝国初期(公元1世纪)杰出的雄辩家、教育实践活动家和理论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它在着重阐述雄辩家培养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