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在性成熟阶段求偶时所释放的用于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的化学物质称为昆虫性信息素。根据昆虫的这一特性,将人工合成的昆虫的性信息素称为昆虫性引诱剂。由于昆虫性诱剂对环境友好,不伤害天敌,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种新型生物农药。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cralis Guenee)是危害苹果、桃、梨、板栗等多种果树和农作物的一种多食性害虫。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桃蛀螟的性信息素(顺、反-10-十六烯醛)的合成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对合成的桃蛀螟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为通过生物方法防治桃蛀螟害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果:1.得到了改进的桃蛀螟性信息素合成方法。合成路线如下:a.以四氢呋喃(THF)和二甲亚砜(DMSO)为溶剂,正丁基锂和NaH的二甲亚砜钠盐作碱,在0℃和15~20℃下探讨了Wittig反应合成顺、反—10-十六碳烯-1-醇的反应条件,最终确定了以NaH的二甲亚砜钠盐作碱,二甲亚砜(DMSO)作溶剂在15~20℃进行反应为最佳的合成方法。b.在上述确定的反应条件下以1,10-癸二醇和正己醛为原料经单溴代、Wittig反应、磷叶立德反应和氧化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产率约为30%。通过IR、GC-MS和1H NMR等方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确为桃蛀螟的性信息素顺、反—10-十六碳烯醛。GC-MS分析结果表明,顺/反(Z/E)=20/80,纯度>95%。2.在25、50、100、250和500μg/诱芯五种剂量下对合成的性信息素进行了田间引诱试验,结果表明在50μg/诱芯剂量下对桃蛀螟具有较好引诱效果。3.分别以10-十六稀醛和10-十六稀醇-1-乙酸酯为20μg︰80μg、50μg︰50μg和80μg︰20μg三种比例进行了田间引诱试验,结果表明,二者混用无增效作用。4.测定了1mg/诱芯剂量的天然橡胶诱芯中信息素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桃蛀螟性信息素在整个试验期内的平均释放速率为30.0μg/d。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合成方法成功地合成出了桃蛀螟的性信息素,并在田间对桃蛀螟具有较好的引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