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最为严重的人类寄生虫疾病。尽管做了很大努力来控制疟疾的流行,但耐药性疟原虫和耐杀虫剂蚊媒的出现导致疟疾的控制仍然很艰难。不同于其他一些疾病,疟疾存在反复感染的特点,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除了与疟原虫抗原变异相关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体不能形成较持久、有效的免疫记忆。疟疾疫苗的研究离不开免疫记忆的参与。目前所应用的疫苗,虽然细胞免疫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疫苗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性B细胞,持久产生抗体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抗体作为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特异性针对疟疾红前期阶段抗原,阻止裂殖子感染新的红细胞,并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本实验通过创建非致死性约氏疟原虫Py.17XNL和伯氏疟原虫Pb.ANKA感染C57BL/6小鼠模型,通过再感染,观察两种鼠疟模型再感同源虫株后,特异性抗体分泌水平及免疫记忆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初次应答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分别构建非致死性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NL、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感染C57BL/6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Elisa等实验方法,观察不同鼠疟模型再次感染相同虫株后的抗体分泌水平及免疫记忆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两种鼠疟模型初次感染的免疫应答模型,明确两种不同鼠疟模型免疫记忆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Py.17XNL组和Pb.ANKA组分别同源再感后,Py.17XNL组小鼠血涂片中出现一过性极其低的原虫血症(<1%),且Py17XNL组小鼠生存期明显比Pb.ANKA组小鼠延长,Pb.ANKA组小鼠都再感,并全部于再次感染后第7天死亡;2、Py17XNL组和Pb.ANKA组分别同源再感后,Py.17XNL组小鼠血清中总IgG水平较再感前升高,小鼠脾细胞中分泌IgG的记忆B细胞和分泌IgG的浆细胞百分比较再感前升高明显,存在统计学差异,而Pb.ANKA组虽较再感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且再感后,Py.17XNL组小鼠血清中总IgG水平,小鼠脾细胞中分泌IgG的记忆B细胞和分泌IgG的浆细胞百分比较Pb.ANKA组比有所升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3、两种不同感染组小鼠在初次感染过程中,Pb.ANXA组主要表现为IL-1、TNF-α等炎性因子升高为主的炎症反应,而Py.17XNL组主要表现为TH2、TfH型保护性免疫应答,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结论:1、与同源再感染Pb.ANKA相比,C57BL/6小鼠可以抵御Py.17XNL的同源再感染。2、在C57BL/6小鼠抵抗Py.17XNL再次感染过程中,记忆性B细胞、分泌IgG的浆细胞以及特异性抗体IgG、IgG1及IgG2a主要参与了这一应答过程。3、Thl、Th2及TfH细胞亚群介导了 C57BL/6小鼠抵抗同源再次感染Py.17XNL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