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浑浊水体颗粒有机碳遥感探测模式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2hy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是海洋生物体代谢、沉积物再悬浮及陆源输入产生的有机颗粒物,是海水中碳固化和迁移输出的主要形式,海水中POC在整个海洋碳循环及全球气候系统中举足轻重。常规实地采样获取水体POC的方法往往无法胜任大范围的海洋调查研究,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监测已成为水体POC浓度监测的重要方式。杭州湾悬浮泥沙较多导致其POC浓度的遥感反演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在高悬沙浓度的杭州湾地区,受潮汐和径流影响大,潮动力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导致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浓度和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的变化不仅是影响POC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水体遥感信号变化的主要因素。仅利用TSM浓度建立的POC浓度遥感反演模式存在高估现象,综合考虑悬浮颗粒物PSD能够提高近海水体POC遥感反演的精度。本文在杭州湾地区设置乍浦、庵东、金山、芦潮港4个采样点,现场进行连续光谱观测和水样采集,基于TSM和PSD构成,建立遥感反射率与POC浓度之间的遥感反演经验算法,利用MODIS遥感影像揭示了杭州湾POC浓度的短周期时空变化特征。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  (1)现场数据获取与处理通过定点观测的方式采集涵盖大、中、小潮的表层和垂向水体,实验室获取TSM浓度、POC浓度、悬浮颗粒物PSD等数据,现场通过水面之上光谱测量法获得光谱数据。光谱数据表明:杭州湾表层水体反射率有典型的高含沙水体的光谱特性,具有明显双峰特征,第二个反射峰明显高于第一个反射峰。通过对波峰光谱范围以及对TSM和POC浓度变化敏感的遥感波段的综合考虑,选取MODIS的第一二通道645nm、858nm来参与模型的建立。  (2)表层水体POC浓度遥感反演经验模式研究通过分析影响POC浓度的两大因素(TSM浓度和PSD),分别建立了TSM浓度的遥感反演模型和PSD遥感反演模型,并且结合POC和TSM、PSD之间的经验统计关系最终建立了基于遥感反射率的水体POC浓度遥感模型、基于TSM的水体POC浓度遥感模型、基于TSM以及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D50的水体POC浓度遥感模型、基于TSM以及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D10、D50、D90的水体POC浓度遥感模型,通过对这四种水体POC浓度遥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SM和粒径D10、D50、D90都参与的POC浓度遥感模型的精度最高,说明基于TSM浓度和PSD的POC遥感模型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充分考虑TSM和PSD对POC浓度的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的估算水体POC浓度,另外仅有D50无法完整表达水体悬浮颗粒物的粒径组成,D10、D50、D90都参与模型可以相对完整的表达粒径分布,更全面的把握水下信息。  (3)表层水体POC浓度的MODIS遥感影像的应用利用MRT软件对MODIS遥感影像进行空间拼接、投影转换和重采样等预处理,经过ENVI软件影像裁剪、水体提取、掩膜、计算等得到杭州湾POC浓度图,最后通过ArcGIS进行图像整理输出。从大小潮POC浓度图中可以看出:杭州湾POC的浓度呈现大潮POC浓度明显高于小潮,西南部高北部低,近岸浓度较高,远岸浓度较低的短周期时空变化特征。  (4)垂向水体POC浓度遥感反演经验模式初步研究本文通过表层TSM和各层水体POC浓度的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表层TSM浓度经验遥感模型建立垂向水体POC遥感模式,可以通过遥感影像展现垂向水体POC浓度。结果表明:由于受潮汐、径流以及风浪引起的携沙、再悬浮的影响,近岸海域的杭州湾地区各层POC浓度变化不明显,POC浓度基本处于混匀状态。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酵母菌富集培养和选择性培养方法,从土壤、污水和微腐烂水果等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28株酵母菌,其中土壤中89株,污水中33株,腐烂水果中6株。在进一步的筛选过正中,128株菌在45℃,五碳糖培养基上培养后得到82个菌株,经pH值为2的环境中培养后筛选到27株酵母菌,再通过TTC筛选和杜氏管发酵法最终得到4株优良酵母菌,即JM-1、JM-2、JM-3和JM-4。通过发酵温度、酵母菌接种量和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