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礼制——以孔子正名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u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名”与“礼”有密切的联系,孔子正名思想的产生,正是源于对“名”与“礼”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本论文从孔子正名思想的文化渊源、历史与现实背景、内容与实践等方面,分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名”与周代礼乐制度。本章论述了“名”在周代礼制构建的过程中,向政治、伦理的渗透。周代礼乐制度的构建以“名”为核心,在周代礼乐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周人通过“名”划分了祭祀等级、政治尊卑及宗法亲疏的序列。礼乐不仅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更是对人进行伦理教化的重要方式,周人以“礼”节制不同阶层的人对政治权力与社会财富占有的欲望,用“名”的政治、伦理意义来诠释乐理,使“乐”与社会伦理道德相通,用“乐”所展现出音律的和谐来消解人内心的怨怼。
  第二章,孔子正名思想产生的背景。本章论述了自西周晚期以来,随着周王政治权威的丧失,诸侯及卿大夫登上历史政治舞台,使得等级分明的礼乐秩序日渐崩坏。到了孔子的时代,不仅周王的政治权威完全丧失,而且诸侯国内部的礼乐制度也名存实亡,在鲁国与卫国,礼乐制度也出现了名实不符的状况。孔子从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名”与礼制的破坏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消极影响,提出用“正名”来恢复社会治理。
  第三章,孔子正名思想的内容及实践。本章论述了孔子正名思想的内容及孔子为了实现先王之政,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个人努力。孔子将“仁”作为人伦理道德精神的核心,以“君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政治上,孔子在“宰中都”、“夹谷之会”和“堕三都”时,为了使社会得到治理,严格按照周礼的要求,努力恢复社会伦理秩序;文化上,孔子将《诗》与《礼》作为治学修身的第一要务,以《书》道先王政事、用《乐》来使人内心平和、以《易》明天地大道之正,用《春秋》承载圣王之道的“正统”。
其他文献
异化是用来描述人和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的概念,这种关系主要是指作为主体创造物的客体,演变成一种控制主体的力量。异化是连接马克思早期思想和后期思想的一个关键概念,并为后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资本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提供了思路。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前人有关异化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用以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劳动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活动
越南“佛子家庭”(Gia dinh Ph(a)t t(u)Vi(e)t Nam)是当地的佛教教育组织,成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越南佛教运动重新整合后的一个机构。该组织继承了佛教运动的成果,所以组织机构的整体性相当完整,且系统性高。“佛子家庭”在早期成立时有不同的名字,因此有所区别。但最终在整合后有了同样的目标:以越南佛教的青少年和儿童信徒为教育对象。组织目的是培养他们成为对佛教虔诚和了解佛学的信徒
学位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宗源之作,是中医学理论形成的标志。其内容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是一部围绕生命健康展开讨论的医学经典。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内经》养生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阐述了道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内经》把伦理内化于生命历程,将生命烙上道德印迹,倡导人们通过伦理体认、道德践行等诸多方式来达到调养身心的目的。  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黄帝内经》内容、历代研究版本等方
本文将罗尔斯定义为弱意义上的完善论者,本文通过对罗尔斯《正义论》以及《政治自由主义》文本的梳理,分析了罗尔斯对古希腊完善论以及古典功利主义完善论的批判和反思,阐述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多元主义背景下的现实意义。罗尔斯对于传统完善论的反思是建立在契约论传统和康德义务论传统的基础之上的。罗尔斯继承了契约论传统,通过原初状态的设立将契约论上升到了更为抽象的高度,提出了独特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罗尔斯继承了
学位
在传统儒家中,“君子”一词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孔子首先明确提出“君子”具有道德的内涵,实现了“君子”从代表地位意义到象征着道德品质的身份转变。“君子”不仅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希望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他人,实现全民向“仁”。孟子和荀子在孔子君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社会背景,进一步开显“君子”的诸多人格魅力。孟荀二人分别作为儒家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二人的思想差异很
学位
什么是公意?这是一个问题。公意基于人的私意,但却高于人的私意;公意具有神性,但却俯身于尘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哲学概念:公意。在公意的指导下,人们不会像霍布斯那样,把一切都交给统治者;也不会像洛克那样,仅仅守护着自己的财产权。而是将自己的一切交给共同体,以期待获得共同体的一切。自启蒙运动以来,公意概念影响着无数的政治运动,尤其是法国大革命。虽然最后法国大革命失败了,但
学位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亦被打破,似乎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生态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碍之一,在这世界生态问题大环境下,国内外关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并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有效杜绝由生态危机向人类生存危机转变,如何实现各国人民公平发展,特别是使第三世界的国家避免受制于生态帝国主义的侵袭的研究已然成为研究
学位
马克思于1841年3月底完成了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统称“博士论文”),这是马克思第一部纯哲学著作,是其哲学思想的起点。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甄别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两位古希腊哲学家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别,其中细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位哲学家“原子论”的不同。马克思从中看到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价值,因为他的原子论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供了自然论证依据。此时的马克思仍然
学位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可区分为理性、启蒙和文化三个重点。在理性批判方面,霍克海默坚信,具有悠久的理性主义传统的西方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工具理性化的特征。工具理性的盛行,不但造成了人的价值被贬低,而且还引起了极权主义的统治。在启蒙批判方面,霍克海默认为,启蒙和神话始终处于相互逆转的状态之中。神话即是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启蒙并没给人类带来文明,反而使人类陷入了深深的野蛮之中。启蒙后的
学位
以人为主体,将人类生存视作绝对责任,对社会、自然以及人本身的行为及后果负责,是责任伦理的基本内涵。欧盟“地平线2020”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地平线创新计划”)将“负责任创新”作为“软法”(soft-law)贯穿于计划始终,蕴含了丰富的责任伦理思想,它既是规避技术创新风险的现实召唤,也是技术创新与责任伦理内在统一的理论需要。通过“负责任创新”理念,“地平线创新计划”划定了技术创新与技术主体的责任边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