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阑尾炎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外科的急腹症,而阑尾周围脓肿则是其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延误治疗的后果,是急性阑尾炎发展至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众所周知,西医更倾向于选择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风险低的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在加快脓肿消散,减少复发率,提高择期手术切除成功率等方面的疗效仍有不足,部分学者仍有争议,且临床研究不足,相关报道鲜见,缺乏大宗的RCT研究证实。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更加关注阑尾周围脓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以经方为基础的治疗成果丰硕。但目前中医理论体系对阑尾周围脓肿认识并不统一,尤其是在病机方面,缺乏细化的临床研究支持。我们通过临床实践,从络病学说的角度观察反复发作的阑尾周围脓肿的演变规律,考虑其病机可能为:肠痈日久,正气已虚,运化无力,邪与气血搏结于肠道,肠腑气机痞塞,肠络气血瘀滞,结聚少腹形成包块。因此,本研究通过在经典的附子薏苡败酱散基础上加减,以“瘀”立法,温通消散、祛瘀化毒,重用活血化瘀、凉血散瘀药,采用附子化瘀汤加减治疗,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近期复发等情况,并据此探讨从瘀论治的可行性对阑尾周围脓肿病机的意义,进而通过合理有效的临床观察来证实我们的科学假设。目的通过对目前阑尾周围脓肿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分析,结合络病学说,对从瘀论治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进而明确从瘀论治的可行性及其在病机方面的相关意义,为明确本病“邪与气血日久,搏结于肠道,肠腑气机痞塞,肠络气血瘀滞,结聚少腹形成包块”的病机提供客观科学的实证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将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分为对照组(西医)和试验组(中医),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试验组予以常规的西医治疗+附子化瘀汤治疗,7天为一疗程,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患者入院时,用药后24、48、72小时腹痛程度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用药48小时,72小时及7天、14天时血常规、肝肾功及CRP指标的恢复情况,通过记录患者入院时、用药7天、用药14天、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腹部B超结果观察患者腹部包块消散情况,同时随访各组中转手术例数,出院后3个月内复发率指标情况。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基本生命体征、发病时间、诊断信息方面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在腹痛程度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及包块缩小程度上均较对照组所用时间缩短,P<0.05,说明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显著性差异。3、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降低入院时、用药48小时、72小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方面疗效相当,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试验组在用药7天、用药14天后降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4、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治疗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氮方面疗效相当,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5、在中转手术率上两组比较未见差别,出院后3个月内复发率上试验组明显低于试验组,两组比较,试验组复发情况要低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络病学说,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附子化瘀汤治疗阑尾周围脓肿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腹痛程度,促进患者肠鸣音恢复,血常规及CRP等实验室指标的降低。2、从瘀论治阑尾周围脓肿有助于促进阑尾包块的消散,降低阑尾周围脓肿的复发率。3、基于络病学说,探讨阑尾周围脓肿的病机为:肠痈日久,正气已虚,运化无力,邪与气血搏结于肠道,肠腑气机痞塞,肠络气血瘀滞,结聚少腹形成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