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齐供仪式为中心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fhv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由於种种原因,以往对佛教仪式的关注较少。 本文从斋供仪式的角度,结合田野调查,挖掘佛藏经律、敦煌遗书、俄藏黑水城遗书以及传世佛教仪轨文本中的相关材料,认真解读,分爲道安三例、唱导、水陆法会、预修斋供等若干专题,考察研究了从佛教初传到南宋时期,中国佛教仪式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对中国佛教仪式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提出了以下重要观点: 一、国佛教仪式分爲修行仪式和斋供仪式两大类。斋供仪式是斋僧的不同表现形态,是斋僧过程中僧人和施主互动的産物。是否包括斋僧这一程序,是判断一个佛教仪式是否是斋供仪式的标准。中 二、道安三例与中国佛教斋供仪式的形成有密切关系。道安三例中的斋供仪式大致可包括行香唱赞、安佛设座、诵经转读、讲经论义、布萨忏悔等内容,本文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考释,在此基础上对什麽是斋讲作了解读。附带还考辨了敦煌遗书中的论义文和《受八关斋戒文》。 三、斋供仪式离不开唱导。唱导是斋供仪式的核心,包括宣名致礼、昇座说法和辩斋意等内容,并有相应的文本存世。宣名致礼和昇座说法时,一唱一和是唱导的重要标志。佛教文献中的咒愿、达嚫、行香咒愿、叹佛咒愿、表白、庄严、回向、发愿等不同的名称,在斋供仪式背景下,它们与斋意同义。敦煌遗书中的斋意文虽有不同名称,但实爲同类文献。一篇完整的斋意文,均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但这种结构并不固定。俗讲是唐、五代时期一种在三长月举行的劝人施财输物的特定佛教法会。就仪式程序和话本而言,俗讲与斋供仪式没有区别。判断一种佛教仪式是否是俗讲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在三长月劝人输财。 四、斋供仪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斋供仪式的分类与其仪式程序并不完全相对应。本文主张,斋供仪式根据斋意可分爲赞叹佛德类、庆皇猷类、庆赞功德类、荐亡类、祈禳类、受戒类和综合类。根据仪式程序的内容,则可分爲设斋供僧类、讲经说法类、受戒类和综合类。现存材料表明,不同人记述的同一种斋供仪式,由於视角不同,其仪式程序不尽相同。 五、无遮大会是大型斋僧舍施法会,是佛教斋供仪式的代表。从唐代後期开始,无遮大会又被称爲水陆法会。就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水陆法会兴起於梁武帝时代,在唐末五代出现了《坛法仪则》等数种仪式文本,在宋代相继出现杨锷、宗赜、苏轼、祖觉和志磐等人编制的水陆仪。就仪式文本内容来看,水陆法会有一个从斋僧向施饿鬼转变的趋势。从具体操作程序来看,水陆法会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有相应的功能和相应的配置。如大足石篆山石刻,就是配合举行水陆法会而专门刻凿在石头上的水陆画。在新资料的帮助下,杨锷等人的《水陆仪》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我们对水陆法会亦有了全新的认识。 六、预修类斋供仪式与宋代以後中国佛教斋供仪式新格局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唐末出现的《十王经》和《受生经》,通过强调预修斋供仪式的功德,尤其是宣传受生寄库思想,在信衆与僧侣之间建立起了割舍不断的联繋,既弥补了斋供仪式由施僧食向施饿鬼食转变所留下的空缺,又变相地促进了斋供仪式的发展,爲近世佛教深入民间并融入中国社会各阶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对圆棒试件在不同初始应力下的单轴拉伸应力松弛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假定材料的蠕变行为遵循Norton蠕变法则:ε=Bσ(ε为蠕变速率,B为蠕变常数,σ为施加的应力),通过对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