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硬化下垫面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地表径流量激增,城市洪涝灾害也愈加频繁,雨洪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国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因此,本文从城市雨洪安全角度出发,建构了一种基于雨洪安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即在常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基础上增加雨洪因子,从而完善常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以从规划层面达到预防和减少城市雨洪灾害的目的。本文以长沙市苏圫垸为研究对象,在综合水文学、灾害学与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雨洪危险性评估方法与技术模型,建立基于雨洪安全的城市小流域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选择典型的小流域地区长沙市苏圫垸进行实证研究。苏圫垸地处长沙市内五区最低洼之处,极易遭受外洪内涝的威胁,其未来的开发建设必须重点考虑雨洪安全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苏圫垸雨洪危险性分析与评估。应用SCS水文模型与ArcGIS软件,得到苏圫垸不同洪水重现期情景模拟下的淹没范围与积水深度,并根据积水深度的不同评估苏圫垸雨洪危险性。结果显示:苏圫垸存在极大的雨洪安全隐患。在5年一遇洪水重现期降雨1小时情况下,近一半场地被淹,最大淹没深度已达538mm,并随着洪水重现期的增大,淹没范围不断扩大,积水深度不断加深;在10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防洪标准)降雨1小时情况下,场地最大淹没深度达998mm,雨洪高危险区面积达916.58ha,占总用地面积的44.17%。2、常规土地适宜性分区与雨洪危险性分区叠加分析。(1)选取了常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包括地形坡度、地形坡向、土壤质地、交通区位、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资源区位。(2)利用ArcGIS技术平台,将各因子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综合专家意见,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并进行加权叠加,获得苏圫垸常规土地适宜性评价分区图。(3)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将常规土地适宜性分区与100年一遇雨洪危险性分区进行叠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土地适宜性分区与雨洪危险性分区的叠合性较差,如适宜建设用地与雨洪低危险区叠合面积为160.21ha,叠合度较低,为17.96%,尤其是不可建设用地与雨洪高危险区的叠合面积只有64.48ha,叠合度仅为7.03%。可知,常规土地适宜性分区不能很好地反映雨洪危险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而作出的用地布局规划存在极大的雨洪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建构一种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3、基于雨洪安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建构。(1)为更好地体现苏圫垸雨洪危险区的空间分布特性,弥补常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土地单元水平生态过程关注的缺失,在上述注重垂直生态过程的常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加入“雨洪危险性”指标,探索基于雨洪安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获得基于雨洪安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分区图。(2)将基于雨洪安全的土地适宜性分区与100年一遇雨洪危险性分区图进行叠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基于雨洪安全的土地适宜性分区与雨洪危险性分区的叠合性较好,其中适宜建设用地与雨洪低危险区叠合度为35.65%,可建设用地与雨洪较低危险区叠合度为50.87%,不宜建设用地与雨洪中危险区叠合度为58.56%,特别是不可建设用地与雨洪高危险区,其叠合度高达68.56%。(3)将上述两种土地适宜性分区与雨洪危险分区叠加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可知,基于雨洪安全的土地适宜性分区结果更能体现苏圫垸的雨洪危险区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据此而作出的用地布局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场地雨洪安全隐患。4、苏圫垸用地布局建议的提出。在上述工作基础上,以基于雨洪安全的苏圫垸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遵循“海绵城市”生态优先原则,针对不同土地适宜性分区提出了用地布局的相关建议:禁止不可建设用地区域的一切有损雨洪生态安全的城市建设开发活动,建议将此区域做集中水面、生态公园、湿地等,发挥蓄滞洪涝作用;不宜建设用地禁止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但在合理引导下可以进行适度开发,并需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适宜建设用地与可建设用地区域在鼓励其可适当加强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根据现状条件,建议将建设用地结合绿地与水系,推行低影响开发设施,如小型蓄水池、生态排水沟及生态浮岛等,落实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在增加苏圫垸的活力的基础上,也保障了场地的雨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