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的新要求,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目前高中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信,但还存在文化忧患意识淡薄、文化行为自觉性欠佳等问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上述情况已经引起有关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有些一线历史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因此2017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的目标要求。但由于2019年投入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的编排方式和内容发生变化,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文化认知程度较低、高中升学压力大等原因,历史教学在培养高中生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学资源开发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机制缺失等。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研究文化自信的培养之道。首先教师必须将文化自信确定为教学目标之一,以便为历史教学任务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其次教师要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系统地挖掘教材内容与文化自信素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再次教师应该活跃文化自信培养的教学方法,抛弃单一的讲述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到认知再到认同的内化。同时教师应该开展外出参观、观看视频、开展历史研究性活动等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最后还应完善文化自信培养的评价机制,树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转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在培养高中生文化自信素养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提炼文化的共性与精髓、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中发现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