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后HSP肾损伤情况,分析阶梯治疗、病情、临床分型、腹痛与肾损伤相关性,同时探讨血Cys C、尿Kim-1在HSP早期肾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HSP患儿1010例,其中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731例,郑州市儿童医院279例。根据病情轻重(采用积分法)分为轻型和重型。治疗方案:中医院治疗为方案一,儿童医院治疗为方案二。具体来说,住院治疗5~10天:方案一轻型:辨证+丹参川芎嗪+肝素等,重型则加用激素(部分病例使用雷公藤制剂)。方案二轻型: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舒血宁注射液等,重型则加用激素。门诊治疗7周:方案一:中药辨证治疗等;方案二:维生素C、碳酸钙D3等。停药随访4周。(2)检测指标:①尿常规②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别于第1、2、4、6、8周各查一次,12周查1次尿常规;③在入院第2天、肾损伤出现1周内测定血Cys C、尿Kim-1。结果:(1)总体肾损伤情况:方案一治疗后肾损伤比率13.82%(101/731),方案二则为18.64%(52/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肾损伤类型:方案一治疗后蛋白尿、血尿、血尿+蛋白尿型分别是23(22.77%)、46(45.54%)、32(31.68%),方案二则分别是21(40.38%)、18(34.62%)、13(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肾损伤程度:方案一治疗后轻、中、重度肾损伤例数分别为51(50.5%)、40(39.60%)、10(9.9%);方案二则分别为24(46.15%)、16(30.77%)、12(2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方案治疗后轻+中度与重度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损伤出现时间:方案一治疗后为52.48±31.44天,方案二则为40.39±27.1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病情分级与肾损伤:两方案治疗后整体轻型、重型肾损伤比率分别为12.79%(78/610)、18.75%(75/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一治疗后轻型、重型肾损伤比率分别为12.31%(56/455)、16.30%(45/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二则分别为14.19%(22/155)、24.19%(30/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方案治疗后同级病情肾损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分型与肾损伤:两方案治疗后整体皮肤型、皮肤+关节型、皮肤+腹型、皮肤+关节+腹型中肾损伤比率分别为11.16%(24/215)、12.61%(42/333)、19.61%(41/209)、18.18%(46/253),皮肤型与皮肤+关节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方案治疗后皮肤型与余三型及两组同类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腹痛程度与肾损伤:两方案治疗后整体轻、中、重度腹痛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87%(9/131)、16.96%(38/224)、37.38%(40/107),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一治疗后则分别为4.67%(5/107)、15.76%(29/184)、42.37%(2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二则分别为16.67%(4/24)、22.5%(9/40)、31.25%(15/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实验室指标:后期出现肾损伤与未出现肾损伤的HSP患儿在发病初期血Cys C、尿Ki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临床分型血Cys C、尿Ki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腹痛HSP患儿血Cys C与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中度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腹痛程度尿Ki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血Cys C、尿Ki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为肾损伤的HSP患儿在发病初期和出现肾损伤时血Cys C、尿Kim-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方案治疗后肾损伤发生率均低于文献报道,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预防HSP肾损伤;(2)尿Kim-1参与HSP肾损伤过程,血Cys C、尿Kim-1水平变化可以反映HSP早期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