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hia amenthionina Y的分离鉴定及去除豆腥味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15899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食品营养丰富,但豆腥味让许多消费者难以接受。微生物发酵法去除豆腥味不仅脱腥臭的效率高,而且能形成独特的发酵风味并提高大豆食品的营养价值。因此,选育能有效去除豆腥味的微生物应用于新型大豆发酵食品,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天然发酵的大豆乳清中分离出1株阿米塞毕赤氏酵母Y,通过对豆乳及大豆乳清的发酵作用研究了酵母菌Y去除豆腥味及产生酯类香气成分的效果。最后,采用混料设计方法对酵母菌Y与乳酸菌在发酵大豆乳清饮料中的配方进行优化,并发酵大豆乳清饮料的市场化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从天然发酵的大豆乳清中分离筛选出1株酵母菌,通过形态学观察、2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Biolog鉴定系统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菌株Y是一株阿米塞毕赤氏酵母(Pichia amenthionina)。该菌株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8℃~42℃,最适的pH值范围为4~7,能在NaCl浓度低于10%时保持良好的生长,对温度及NaCl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实际应用中,便于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对其进行纯种发酵,或其他菌株进行混合发酵。其次,以Pichia amenthionina Y为发酵菌种,研究了酵母菌与乳酸菌联合发酵去除豆腥味的效果。结果表明,经乳酸菌XPL-1单独发酵后,豆乳中的豆腥味成分略有降低,但未生成酯类香气成分。添加酿酒酵母VIC与与乳酸菌XPL-1联合发酵后,豆乳中的豆腥味成分明显减少,但生成的酯类物质较少,且乙醇含量高达50.48%,导致发酵豆乳的风味不够柔和。添加Pichia amenthioninaY与乳酸菌XPL-1联合发酵后,豆乳中的豆腥味特征物质被完全去除,且酯类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显著提升,说明Pichia amenthioninaY表现出了更强的去腥能力。Pichia amenthionina Y在大豆乳清中的发酵作用也有相同的效果,可知,Pichia amenthionina Y具有良好的去除豆腥味的效果,同时能产生酯类香气成分来改善产品的风味品质。但酵母菌的产气作用对发酵豆乳的组织结构及外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大量乳清析出,豆乳分层严重。最后,采用混料设计法确定了发酵大豆乳清饮料的菌种配比,并采用HPLC法研究了三组优选配方发酵过程中大豆低聚糖及异黄酮的代谢情况。结果表明,Pichia amenthionina Y不仅能去除豆制品的豆腥味,还能促进游离型大豆异黄酮等保健成分的产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正> 教育部按语:为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确保高等学历教育必要的规格、质量和正常的办学秩序.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现将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1451所普通高等
国医大师班秀文在带下病中提出"治带不忘瘀",独具特色,其中蕴含温病理法。文章以此探析班老辨治带下病常见湿热下注证等经验,以湿热下注,有形郁结认识其主要病机病理;治疗上
该文对模糊思维及建筑创作客体的各因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了建筑设计过程中模糊思维对建筑抽象性的具体影响,对如何利用模糊思维更加有效地进行建筑创作做出尝试性的
<正>江苏是出教育家的地方。近现代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涌现了俞子夷、吴研因、沈百英、斯霞、李吉林、于永正等一大批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和研究的教育家。周益民则是新时期的教育
采用纳米氧化锆团聚粉末和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了纳米氧化锆涂层,试验研究了激光重熔工艺参数(激光比能量)对纳米氧化锆涂层抗热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重熔工艺参数对
本文以14年生落叶松种子园中优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利用冠型结构、株型结构等表型性状,以冠幅均值-2/3标准差为划分标准,将林木划分为四个类型:宽冠下垂
文章以环境身份理论为视角,阐释和反思了青年群体的环境行为,并从学校和社区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青年群体在私人或公共领域,以及直接或间接层面,表现为正向或负向的环境行
本文借助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吉林省接骨木属(SambucusLinn)的6种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照相,并对它们进行了统计学上的光学测量,详细描述了接骨木属及下属6种花粉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