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辩》因其悲秋主题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对后人的悲秋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悲秋并非真的“悲秋”,在楚辞文化衰落、新旧时代交接的历史条件下,《九辩》的悲秋主题表达的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新主题,这一主题在以后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广大士林阶层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九辩》也因其上承《离骚》下启后人的特殊价值而永远彪炳于文学史册。然而,对《九辩》的英译及英译研究却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图从阐释学角度,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审视《九辩》的三个英译本。由于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与表达的艺术,是一个通过阐释来完成的审美再创造过程,因而阐释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研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文章借用哲学阐释学中的理解的历史性、先见和视域融合的理论,从译者的历史背景、理解基础及视域范围三方面分别对霍克斯、许渊冲及卓振英的《九辩》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用理解的历史性分析了三个译本对题目和典故的翻译。从分析中了解到,理解和阐释的文本作为一个历史性个体,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之上,而译者总是处于特定的语言系统、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译者的思想、意识等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烙印,从而影响他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次,文章从前理解的角度分析了三个译本对原诗的意象和叠词的翻译。通过分析得知,任何理解都有它不可缺少的前提,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前理解,即先见;最后,文章运用视域融合的理论分析了三个译本对原诗的形式和风格的重构与再现。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理解者和理解客体之间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而引起的视域上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都不可能消除的,理解者在理解的过程中应将两种视域交融在一起,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域,达到一个全新的视域。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对《九辩》三个英译本进行了分析,以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宋玉及其作品的英译研究,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宋玉及其作品,进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