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价是影响国计民生、各行业经济利益和节约资源的重要经济变量,电价结构完善与否以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与电力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滞后的成本补偿型定价机制是我国现行电价市场的主要机制,此机制无法真正反映电力产品的市场经济价格的波动、环境成本以及资源的稀缺性等。2012年3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大电力领域的价格改革,更大程度的让市场定价。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而电力作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因此,我国应积极促进电力体制改革,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电价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价格,电力领域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方面,电价变动会影响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部门,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以及总价格水平,并相应影响到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电价变动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进而影响民生。目前,我国居民生活用电总量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的变化将如何影响不同居民的生活,影响有多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运用面板数据对居民用电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居民用电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干预手段;通过计算“影响指数”和“承受力指数”两个核心指标,从直接角度分析电价改革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强度,与投入产出模型结合分析电价改革的1间接影响机制,以期为决策部门调整电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第一,基于文献法,对国内外电价改革的理论和国内电价市场化改革历程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表明,电力定价应充分考虑电力需求的异质性,以促进效率与公平;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人均收入、家庭规模、人均居住面积、气温等是影响居民电力消费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电力资源紧张、电力体系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电价改革应基于本国国情,理性借鉴国内外已有改革经验,科学合理规划,不能盲目跟风。第二,基于2000-2011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等对中国城镇居民用电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居民电力消费状况和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贫富差距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居住面积的离散程度较高;不同家庭年人均用电量也呈现出离散状态,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用电量存在年度递增的态势;基于实证分析发现,电价对居民电力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因为电能作为生活必需品,存在需求刚性,政策制定者应将峰谷定价、季节定价等分时定价与阶梯定价相结合,形成更为综合的计费方式,引导居民调整用电结构,形成节电意识。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用电量影响显著,且富有收入弹性,即收入变动引起的电力消费量变动程度较大,建议在制定居民电价时应充分考虑收入因素,合理安排不同收入阶层的定价机制,既要保证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实现公平,又要合理控制高收入阶层的用电量,形成节约意识。第三,基于比例收入法,将中国居民分为7组,对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结构、电力消费情况以及弹性进行比较,计算“影响指数”和“承受力指数”两个核心指标,结合投入产出模型,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考察电价改革对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其影响强度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电力及燃料支出是居民家庭生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电力及燃料支出就越高,人均用电量就越高;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电力消费结构与电力消费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使得电价改革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同;(2)关于弹性,低收入阶层的价格弹性高于中高等收入阶层,说明低收入阶层居民将承担更多的因电价改革而产生的社会净福利损失;对于收入弹性而言,收入水平与其弹性系数呈反向变动关系,即中、高收入阶层电力消费受收入水平影响程度要低于低收入阶层;与收入弹性相比,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小,进一步说明居民电力消费受收入水平的影响较大;(3)电价改革对于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影响差异显著。从直接影响角度分析,随着收入的增加,电价改革对居民的影响指数减小,承受力指数分布呈上升趋势。从间接角度来看,电价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电价上涨,以电能为生产资料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上涨,居民生活总消费支出进一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能力有限,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决策者在制定电价政策时应基于不同的收入阶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重点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利益。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论文从电价体制的综合性、完善阶梯电价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体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