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区,以硬叶栎类为优势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不仅是该区山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生产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开展当地居民与硬叶栎林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了解当地居民对此类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式,特别是传统利用和管理方式,也可以认识人为利用干扰下硬叶栎林所产生的生态响应,为合理利用此类森林资源,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工作选择在云南省西北部的德钦县。该地为硬叶栎林分布中心,也是藏族居住区。通过在四个村寨和县城开展的参与性评估调查,结果表明当地的森林管理主要依靠国家森林管理政策和基于神山信仰形成的社区管理机制;硬叶栎林多分布于社有林及非“神山”保护区范围内,因此是当地居民广泛使用的自然资源之一。硬叶栎木被用做薪柴、田边篱笆及农用工具;硬叶栎枝叶被用于垫圈、堆制农家复合肥料和祭祀;硬叶栎坚果可用于酿酒;此外,其林内的非林产品不仅是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计算硬叶栎林资源利用价值及各项使用方式所占比例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得出,薪柴使用、叶肥堆制、工具制作和非林产品采集是当地居民共同使用硬叶栎林资源的主要方式;而在经济发展状况或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下,当地居民对硬叶栎林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方式存在着差异。
对人为利用下硬叶栎林群落的研究表明,人为干扰造成硬叶栎林群落特征的极大差异。受保护林和多用途干扰林的群落外貌和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林冠郁闭,乔、灌、草分层明显;后者林冠稀疏,群落分层不明显;特别在干扰程度较重的地方,群落已矮化为灌丛状。比较不同干扰下林上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表明受保护林林上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要高于干扰林,而灌木状矮林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低;比较不同林上层植物总的胸高断面积,受保护林上层植物总的胸高断面积远大于干扰林;比较不同干扰下林上层植物的个体数与植株数,表明干扰林内萌生现象明显,林上层植物的植株数远远高于其个体数;而保护林内萌生现象不突出,林上层植物的植株数与其个体数接近。
利用林上层植物的重要值指数,采用聚类分析,对所调查的样地进行不同干扰类群的划分。结果表明,当相似性为25%时,样地被明显的划分为保护林与干扰林;当相似性为82%时,样地可以按不同的利用方式分为水源林、薪柴林和枝叶采集林三种类群。
在不同的干扰类群中,硬叶栎林下表土土壤养分和硬叶栎种群结构也有明显差异。对森林表土进行养分分析得出:水源林下土壤养分较高;薪柴林下土壤养分较低;而枝叶采集林内因人为干扰频繁,土壤养分变化较大。对硬叶栎种群结构进行分析表明,水源林内硬叶栎种群表现出为“过熟林”,林内缺乏中小等级的个体,但存在幼苗库;薪柴林内硬叶栎种群呈现出倒“J”型的增长模式,说明适当的薪柴砍伐促进种群的更新;枝叶采集林内硬叶栎种群缺乏大等级的个体,实生幼苗较少,但在中小等级内存在着大量的萌生植株,由此得出过渡的利用将改变种群的更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