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是昆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源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污染后,水质急剧下降,1994年沦为劣V类水质。治理滇池污染成为历届政府的头等大事,尽管云南省、昆明市政府多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滇池污染治理,滇池依然保持劣V类水质不变,长期处于不可用水资源状态。滇池的污染使昆明市由资源性缺水变为水质性缺水,严重制约了昆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我国环境管理相关制度与政策,与日本为例比较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环境管理、水污染治理经验后认为:成功解决水污染问题,至少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种力量,它们之间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各自发挥特有的优势和作用才能实现。我国水污染问题长时间、大范围存在且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与我国现行的水环境管理模式存在缺陷有关。由于我国社会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态,先天就存在两种不足:一是市场机制发育低下,二是公民社会发育程度不足,因此我国环境管理中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作用都没有很好显现出来,主要是政府公共权威机制发挥作用。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必须改变我国水资源多头分散管理、政出多门、权利恶性竞争的现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创造市场条件和填补“市场失灵”所形成的真空,把原来由政府部门投资经营的环境污染治理转向完全私营或政府干预下的联营,利用价格机制引导水资源的消费,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另外解决水污染问题,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与政府管理、市场机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成为监督政府、企业的环保行为、积极参与政府政策制定、介入企业污染治理过程、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常识和方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此须构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GBCP模式,以污染物P为核心,政府G、企业B与公众C三者作为能动主体,有机结合,协调互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环境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