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巷是历史文化村落的骨架和支撑,是村落历史面貌的缩影,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双重背景下,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本研究通过对吉安市历史文化村落街巷空间形态的系统研究,为保护和发展吉安市地方特色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吉安市的17个历史文化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查阅与实地调研,结合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空间形态学等多学科内容,探讨其景观空间的生成背景、构成要素以及街巷空间特征。其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村落街巷空间的底界面是由铺地、台阶、排水系统等构成,铺地材料主要有卵石、青条石、红石、碎石、夯土;排水系统形式有明沟(位于街巷两侧)、暗渠(位于街巷中间)两种,明沟一般宽12-35cm,深5-30cm,暗渠宽30-60cm,深50-150cm。侧界面是由墙体(人字墙、鱼背墙、一字墙、马头墙)、门(入户门、巷门、商铺门)、窗(直棂窗、漏窗)等构成,人字墙和马头墙的村落有渼陂村等17个,鱼背墙的村落有钓源村等10个;墙体材料有青砖墙、红砖墙、黄色土坯墙、卵石墙等;青砖墙的村落有桑园村等17个,卵石墙的有何君村等2个;街巷门形式主要有巷门、入户门(门框式、门罩式、门斗式、门楼式、门廊式)、商铺门三种;入户门最多,有钓源村等17个,商铺门最少,仅有渼陂村等2个。(2)街巷建筑艺术装饰内容多样,有人物(八仙过海、白蛇传、姜子牙垂钓、西游记人物以及手持板斧和双剑的男女武将等)、动物(龙、凤、狮子、麒麟、仙鹤、猴、鱼、蝴蝶等)、植物(莲花、荷花、牡丹等)以及几何纹样(万字纹、冰裂纹、格纹等);其工艺有石雕(平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线雕等)、木雕(圆雕、透雕、浮雕、镂雕、阴阳线刻等)、灰塑(捏塑、堆塑和雕刻)、山水水墨彩绘等。(3)陂下村的35条街巷尺度偏小,街道宽度为2.0-3.2m,巷道宽度为0.6-2.0m。其两侧建筑主要建于清代、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清代建筑占22%,民国建筑占7%,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筑占49%;村内现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近200座,历史建筑集中,其中古祠堂25座,古牌坊6座、古门楼3座、亭1座、书院1座及100余栋历史民居等。街巷两侧建筑材料多样,最多为现代红砖占39%,最少为青砖占24%;在街巷空间中,红砖能使人的视线前跳,青砖可使视线后退,从而达到增强街巷空间感的作用;街巷两侧建筑在1-3层之间,最多为二层建筑占70%,最少为三层建筑占2%。街巷空间D/H值在0.1-2.0之间,其中01.-0.3的11条,0.3-0.6的17条,0.6-1.0的3条,1.0-2.0的4条。结合芦原义信的空间场所感,巷道的D/H值在0.1-0.6时,具有狭窄、曲折变化、交织错落、空间变化丰富等特点,街道的D/H值为0.6-1.3时,具有内聚、封闭、公共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