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协调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汇率协调一般指有关国家、地区以及国际机构运用汇率政策以及相关的财政、货币、贸易、投资政策等政策手段,围绕汇率水平、汇率制度、汇率安排等问题开展互动性、协作性的行动,以实现有关汇率问题的一定目标。现行国际货币体制下的汇率协调主要是基于各国自身利益和自我约束的相机协调。二战后建立的布雷森林体制是在汇率协调方面达成的首个全球性制度安排,掀起了全球汇率协调的第一次高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七国集团主导下,美国与日本、德国达成“广场协议”等重要的有关汇率协调的协议,掀起了全球汇率协调的第二次高潮。进入新世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意主导发起新一轮全球汇率协调,以重塑其在全球汇率协调中的中心地位,并缓解全球经济失衡。
汇率协调的理论和实践都较为丰富。汇率协调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最优货币区理论、“溢出效应”理论、“霸权稳定论”、金融脆弱性理论以及国际货币合作有效论和逆效论等。汇率协凋也可被看成是国际间就汇率问题开展的合作博弈。过去半个多世纪,欧洲、拉美等地区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七国集团等国际经济组织开展了诸多汇率协调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也遭遇不少挫折。本文在对汇率协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东亚汇率协调问题和中国参与汇率协调的模式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自己创见。
本论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案和创新之处。第2章为有关汇率协调的基本认识,介绍汇率协调的概念、类型、动因及特点。第3章为汇率协调相关理论及述评。第4章为汇率协调实践研究。第5章为汇率协调的博弈分析。第6章为东亚汇率协调:理论、实践及现实选择,考察了东亚汇率协调的相关理论、方案及进展,提出东亚汇率协调的现实选择是构建“东亚次优汇率协调机制”。第7章为中国适度参与汇率协调的模式。考察了中国适度参与汇率协调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相关制约因素,提出了中国适度参与汇率协调的目标、原则及具体模式。
本论文主要结论是:
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开展国际汇率协调是必要的。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国际汇率协调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加强包括汇率协调在内的国际金融合作,有助于防范和遏制金融危机,促进全球汇率稳定,共同维护金融安全。
二、各国、各地区在开展汇率协调时,既应借鉴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更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现实的经济金融条件,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适合自身的、可持续的汇率协调机制。汇率协调机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相关制约因素,以提高汇率协调的效率。
三、东亚地区开展汇率协调的现实选择是构建“东亚次优汇率协调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打破常规路径,汇率协调与贸易整合并行推进;尊重东亚地区的多样性,以建设和完善东亚地区有关货币危机的预警、防范及救援机制为优先目标;东亚次区域汇率协调和整体区域汇率协调应并行发展;充分发挥东亚地区自身优势,推进东亚汇率协调相关机制建设;加强东亚地区的政治协调与互信;坚持地区开放主义,妥善处理美国等影响东亚汇率协调的相关外部因素。
四、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实力的增强和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是否以及如何参与汇率协调已成为中国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国有必要适度、审慎参与汇率协调。中国适度参与汇率协调的模式应是按照“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适度务实、多元互动、互利共赢”的原则,优先推进内地与香港的汇率协调,积极开展中日韩汇率协调,深化中国与东盟的汇率协调,妥善处理中国与美国的汇率关系,并审慎参与全球汇率对话与协调,以有效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并扩大中国在东亚地区和全球金融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