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疾病如生命般久远。在人类认识初期,疾病被视为上天的旨意,作为一种神对人类的惩罚以及不满而存在,体现着人类的恐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认识的进步,疾病的神秘面纱渐渐被揭开,人们对疾病的恐惧逐渐降低,疾病有了科学与合理的解释。在与疾病抗争的历程中,“疾病”一词被赋予多种文化内涵,具有了隐喻的象征,体现在人类认知的各个领域。同时,对疾病的恐惧也超出了其生理属性,甚至演变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至此,文学中的疾病不再仅仅指一种生理疾病,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物质、思想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继而变为一种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载体,体现着作家所生存时代的社会环境。生活在肺结核、霍乱等疾病频发的19世纪,疾病成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关注与描写体现了爱伦·坡敏锐的洞察力,也成为剖析爱伦·坡的美学思想的独特视角。自18世纪起,肺结核肆虐于西方世界,带走成千上万的生命,然而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却将肺结核与激情、浪漫相联系,将肺结核引发的症状作为热情燃烧的标志,把肺结核带来的死亡从审美的角度浪漫化。作为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爱伦·坡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肺结核成为其疾病叙事的一部分,体现着爱伦·坡的美学思想。虽未曾像诗歌美学那样具体阐述,爱伦·坡的小说美学思想展现在其小说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关于疾病的叙事当中。通过对其作品中患有疾病的主人公的分析,爱伦·坡小说美学中的“真实观”“寓意观”以及“美人之死”的美学主题得以呈现,而这些主题不可避免地与爱伦·坡自身的经历有关。爱伦·坡认为,小说是在表现“真实”上最重要的形式,在经历过失去女性亲人的痛苦后,《丽姬娅》《贝蕾尼丝》《莫雷娜》等作品中,爱伦·坡着重刻画了美丽娇弱的女性的患病、死亡与复活。在此类作品中,爱伦·坡表达了与其诗歌美学一脉相承的“美人之死”的美学观点。同时,死亡与疯癫的主题在爱伦·坡的疾病叙事中密不可分,常被提及。在这类作品中,死亡通常有三种表现形态,即恐怖之死、复仇之死与超脱之死。结合自身患有精神类病症的经历,疯癫叙事在其疾病叙事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在《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黑猫》《泄密的心》等作品中,爱伦·坡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成功塑造了诸多疯人的形象,挖掘了人物内心的焦虑、偏执与痛苦挣扎,表达了工业革命影响下人们精神世界的孤独与异化。爱伦·坡的小说注重效果的表达,而非道德的教育意义,其疾病叙事小说中领先于同时代审美的美学思想使其小说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同时,爱伦·坡的作品也是对19世纪正在发展的美国社会病症的反映,蕴含着人文关怀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忧思。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探讨了疾病与文学的关系以及疾病作为一种叙述动力的作用和意义;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爱伦·坡对于疾病与死亡的美学观,着重论述了通过分析其疾病叙事作品而得出的小说美学观;第三章深入挖掘爱伦·坡疾病叙事中死亡主题的内涵;第四章在基于爱伦·坡自身经历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疾病叙事中的疯癫主题;最后总结部分分析揭示了爱伦·坡通过疾病叙事所做的美学思考、对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