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概念是人们日常思维活动的基石,由不同层级的类概念所形成的层级网络结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基本知识的内在心理结构。人们通过对类概念的学习不断丰富着自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完善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基于这种由类概念构成的层级网络结构,人们不断地对事物进行着日常的分类、推理、问题解决、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因此,弄清个体对类概念层级关系的加工机制,对于进一步探究各种高级认知活动的加工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Rosch等(1976)提出基本水平类概念的加工优势以来,研究者们围绕着类概念层级间的优先加工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其研究结果存在较大争论。首先,在经验丰富和类别成员非典型的情况下,下位类概念表现出一定的加工优势。其次,对于典型材料,不同类概念层级的加工存在两种不同的优先加工顺序:一是“基位-上位-下位”的加工顺序,此时基位类概念处于优先地位;二是“上位-基位-下位”的加工顺序,此时上位类概念处于优先地位。其中,关于第二种加工顺序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范式也较为单一。此外,关于类概念层级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也还很少,研究范式局限于“熟悉/新颖性偏好范式”、“快速视觉搜索任务”,且大都集中于单独探讨某层级类概念的加工,在一个实验任务中同时探讨下位、基位和上位这三种不同类概念层级的研究很少。本研究试图采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同时探讨三个不同层级类概念对被试的类概念层级加工优先性的影响,以期为类概念层级优先加工效应提供更丰富更直接的实验证据。为此,本研究利用传统的行为研究与时间分辨率很高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手段,设计了语义掩蔽任务、语义启动任务和类别推理任务,试图探讨不同任务范式中不同的类概念层级关系加工的认知与神经机制。本研究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共四个实验。第一部分包括实验1和实验2,采用“语义掩蔽”任务考察类概念层级关系的认知与神经机制,其中实验1是行为实验,实验2是ERP实验。在“语义掩蔽”任务中,分别采用不同层级的类别概念作为启动词、掩蔽词和目标词,以极短的时间(60ms)呈现启动词之后,紧接着以极短的时间(80ms)呈现掩蔽词,最后呈现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词与启动词是否相同。当被试对目标词进行判断时,需要提取与启动词相关的信息,我们推测不同类概念层级的掩蔽词会影响被试对启动词信息的提取。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变化启动词与掩蔽词之间的类概念层级关系,考察不同的类概念层级关系对被试在语义掩蔽任务中的行为反应和脑电反应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1)启动词与掩蔽词之间的类概念层级距离远近对语义掩蔽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类概念层级距离越近,可能由于其“心理表征重合度”更高,掩蔽效果更好,被试对目标词的再认更困难,表现出更长的反应时和更低的正确率。(2)本实验中没有表现出预期可能出现的类概念层级方向效应,即以下级类概念掩蔽上级类概念、以上级类概念掩蔽下级类概念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只有基位类概念掩蔽上位类概念比上位类概念掩蔽基位类概念的反应时短、正确率高。(3)上位类概念表现出了一定的加工优势,即以上位类概念作掩蔽词时,掩蔽效果最好,被试的反应时最长、正确率最高。实验2的结果:(1)从行为结果来看,当目标词为下位类概念,分别以下位、基位、上位类概念为掩蔽词时,用下位类概念掩蔽下位类概念时的反应时最长、正确率最低,表明此时的掩蔽效果最好,被试对目标词的再认最困难。(2)从脑电结果来看,目标词与启动词相同时的三个实验条件的主效应只在300-400ms时间窗口差异显著。具体而言,下位类概念掩蔽下位类概念比基位类概念掩蔽下位类概念和上位类概念掩蔽下位类概念这两个条件所诱发的波幅更正,而基位类概念掩蔽下位类概念与上位类概念掩蔽下位类概念这两个条件所诱发的波幅之间差异不显著。第二部分包括实验3,采用“语义启动”任务考察类概念层级关系的认知与神经机制。在“语义启动”任务中,分别采用不同层级的类别概念作为启动词和目标词,先后呈现启动词与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词是否属于生物类别。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变化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类概念层级关系,探讨类概念层级关系对被试在语义启动任务中的行为反应和脑电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1)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的类概念层级距离远近对语义启动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类概念层级距离越近,“心理表征重合度”越高,语义启动效果越好,被试对目标词的类别确认越容易,反应时越短。(2)下级类概念对上级类概念的启动效果更好,由下向上的启动比由上向下的启动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这表明类概念层级间的语义启动具有方向性。(3)上位类概念表现出了一定的加工优势,即当目标词为上位类概念时,被试的反应时最短、正确率最高。(4)脑电结果分析表明,当目标词与启动词之间的类概念层级关系越远,诱发越负的N400波幅。在分别以下位类概念和上位类概念为目标词时,N400波幅上正好体现了类概念层级距离效应,而以基位类概念为目标词时却未体现出类别层级距离效应。第三部分包括实验4,采用“类别推理”任务考察类概念层级关系的认知与神经机制。在“类别推理”任务中,分别采用不同层级的类别概念作为前提项和结论项,先后呈现前提项与结论项,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结论项与前提项共享某种属性的可能性大小。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变化前提项与结论项之间的类概念层级关系,以此考察不同的类概念层级关系在类别推理任务中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结果:(1)前提项与结论项之间的类概念层级距离远近对类别推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类概念层级距离越近,被试越容易对结论项作出推论,表现出越短的反应时,越高的肯定判断比率。(2)自上而下的推理(演绎推理)比自下而上的推理(归纳推理)的反应时更短、肯定判断比率更高,表明不同类概念层级之间的类别推理具有方向性。(3)基位类概念表现出了加工优势,表现在无论基位类概念为前提项还是结论项时,其反应时最短、肯定判断比率最高。(4)脑电结果分析表明,前提项与结论项之间的类概念层级距离越远,在250-450ms内诱发的ERP波幅越负。总体而言,不同的类概念层级关系影响了被试在语义掩蔽、语义启动、类别推理这三个任务中的表现,从行为数据与脑电数据均能反映出来,这表明类概念层级关系无论对相对简单的词语再认活动还是对相对复杂的类别确认活动,还是对更加复杂的类别推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但由于各个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即使采用同一组材料,类概念层级关系产生的影响也不完全相同。综合起来看,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类概念层级间的优先加工特点会受到不同任务范式的影响。在本研究的三个任务中,即使采用同一组实验材料,类概念层级间的加工优势在三个任务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这表明任务差异是导致类概念层级间优先加工争论的一种因素,不同的任务要求会影响被试对类概念表征信息的提取及不同类概念间关系的整合,从而影响被试的反应。(2)不同类概念层级间关系的认知加工的差异性主要通过距离效应和方向效应表现出来。距离效应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在不同级的层级关系中,下位与基位类概念间的层级距离最小,其次是基位与上位类概念间的层级距离,而下位与上位类概念间的层级距离最大。第二,在同级的层级关系中,下位与下位类概念间的层级距离比基位与基位类概念间的层级距离更小。进一步来讲,不同的类概念层级距离会导致两个类概念的特征重叠数量的不同(“心理表征重合度”),类概念层级距离越小,其“心理表征重合度”越大;反之,类概念层级距离越大,其“心理表征重合度”则越小。不同的“心理表征重合度”会影响被试在基于类概念层级关系的任务中的表现,由于这些任务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行为结果的表现各不相同;但脑电结果的表现相对一致,即类概念层级距离越大,诱发越负的N400波幅,这一脑电成分与被试对类概念层级关系的整合过程有关。方向效应是指被试完成三个任务都需要对两个类概念的层级关系进行整合,而在一种类概念层级关系中,会产生两个不同的方向(“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由于本研究中三个任务本身的差异,因此表现出的类概念层级关系的方向效应各有特点,并不一致。(3)基于本研究,我们提出一个关于类概念层级加工的模型,以便更准确地预测和解释类概念层级加工中存在的现象。在该模型中,将类概念层级加工分为两个过程(加工过程和反应过程)、三个阶段(知觉阶段、表征阶段、输出阶段),因此命名为“类概念加工的混合反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