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融资由来己久,但对融资问题的研究并不久远。国外对融资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迪里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删理论。这是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最早研究成果,研究结论是:在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对称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删理论引发对企业融资问题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企业理论、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理论、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引入,使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空间和研究范围有很大的变化。综观国外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企业融资结构或资本结构研究,即把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企业价值相联系:第二,与融资相关的金融深化研究,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筹集原始积累资金,发展中国家在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发展问题等;第三,把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相联系,包括不同融资方式对企业监督和控制的效果、银企关系、银行关系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等。
国内对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为工业化改革筹集资金应通过什么方式?如何分配使用资金等是研究中心。而后不同时期,国内企业融资的研究有不同的中心。由于当时国有企业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我国企业融资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区别,对应的融资与国外融资理论不接轨,总体上说,对于融资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得到发展、企业的融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引入或借鉴国外融资理论,研究我国企业融资问题。对不同体制下企业融资机制的作用方式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企业融资机制变革集中体现在资金约束形式的变化上,从财政拨款型融资机制下的资金无约束,到银行贷款型融资机制下的资金软约束,再到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下的资金硬约束,充分反映了企业从既不负盈也不负亏,到只负盈不负亏,再到自负盈亏的演进过程。总之,我国在企业融资及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从总体上说,我国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与西方企业融资理论研究的进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第二,许多学者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融资问题,没有突出企业融资这一问题,把企业融资混同于一般融资活动,没有确立企业融资中的企业主体地位。第三,如研究对象是微观主体——企业,也是以一般国有企业为例,而我国的国有企业经多年的公司化改造,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其融资结构及相关问题与一般国有企业已发生质的变化。第四,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如何筹措资金,扩大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从企业融资行为,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的研究,就是要以最新融资结构理论为依据,以上市公司为对象,从融资结构入手,重在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债券融资的可行性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应大力发展债券融资的必要性,通过完善融资结构(模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联系,探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途径,实现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