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使用盗窃是指意图一时使用,违背他人意愿而移转财物占有的行为。其与普通盗窃、故意毁坏财物、诈骗、非法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异同之处。根据行为人移转财物占有后的使用状况或用途,可将使用盗窃划分为使用型、营利型与非法活动型使用盗窃;同时,根据犯罪主体身份的不同,可将使用盗窃划分为职务型与非职务型使用盗窃。传统刑法理论对使用盗窃刑事可罚性整体持否定态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用盗窃行为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盗窃是指意图一时使用,违背他人意愿而移转财物占有的行为。其与普通盗窃、故意毁坏财物、诈骗、非法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异同之处。根据行为人移转财物占有后的使用状况或用途,可将使用盗窃划分为使用型、营利型与非法活动型使用盗窃;同时,根据犯罪主体身份的不同,可将使用盗窃划分为职务型与非职务型使用盗窃。传统刑法理论对使用盗窃刑事可罚性整体持否定态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用盗窃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超出法律预期,其社会危害性难以忽视,部分使用盗窃行为具有较为严重的法益侵害性,已达到了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当前的民事、行政手段已不足以充分保障公民的财产权益,应肯定部分使用盗窃行为的实质可罚性。此外,以刑罚制裁使用盗窃行为符合刑法的谦抑性,有利于弥补对该类行为的处罚漏洞,且国外刑事立法、司法和理论界对使用盗窃行为均大多予以否定性评价。我国关于使用盗窃方面存在立法真空,相关司法解释虽有所涉及但存在诸多理论缺陷,例如,司法解释部分规定与刑法理论相违背、规定内部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以及规定内容并不全面、不明确等。对此,可通过盗窃罪修正的解释路径对使用盗窃可罚性进行检阅,在客观方面,可罚的使用盗窃行为侵害了财物占有权与其他本权,系对狭义财物本身的盗窃,而非对财产性利益的盗窃;而在主观方面,非法占有目的具有区分轻微的不可罚使用盗窃行为与盗窃罪之机能,对其中的排除意思可解释为达到了可罚程度的妨害权利人利用可能性之意思,且不限于永久性排除占有,因此应肯定可罚的使用盗窃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对其能够以盗窃罪论处,无需单独专门增设“使用盗窃罪”予以规制。在上述基础上,可根据行为人实施使用盗窃行为后的主观意思和财物的客观状态,将使用盗窃行为划分为返还型、据为己有型和毁损、遗弃型使用盗窃,其中由于返还型使用盗窃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返还意思且客观上实施了返还行为,权利人对财物的占有支配状态能够得以恢复,因此不能对该类使用盗窃行为一概而论地以盗窃罪论处,而应对其刑事可罚性的判断标准和犯罪数额的认定标准予以深入研究。返还型使用盗窃行为的刑事可罚性应以相当的利用可能性侵害意思为判断基准,需综合考量该类使用盗窃的时间与次数、财物价值与用途、取得财物后的利用与返还状况等诸多具体因素予以认定。同时,由于非法占有的对象包涵对财物本身的占有和财物经济价值的占有,因此可按照行为人取得的财物经济价值计算返还型使用盗窃的犯罪数额。
其他文献
追诉时效制度作为限制国家追诉权的一项重要刑事法律制度,因其存在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而备受各国关注。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范还存在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尚待完善,因而理论与实践中对追诉时效的适用问题一直聚讼不断。尤其是追诉时效的溯及力问题,在近年来随着陈年旧案的接连破获以及刑法对个罪量刑标准的调整,显得尤为突出。追诉时效溯及力的有无不仅影响着国家能否启动追诉权,更是决定着犯罪嫌疑人能否被定罪量刑,关
本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出现“公共场所”这一要素的规范出发,对“公共场所”的性质进行分析,并归纳了当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乱象和理论中的争议问题,分析出认定该要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刑法》整体视野下“公共场所”的解释路径。全文分为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首先利用图表这一形式,将《刑法》中与“公共场所”相关的罪名进行列举和分类,对其中存在法律的沿革与修正的几个罪名进行了说明,
当前我国正逐步转型为创新型发展国家,R&D经费总量也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但与长期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的研发强度相比之下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企业的研发强度不高,企业研发创新是国家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研发强度不高,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整体的研发强度不高。社会各界对于如何提升企业的研发强度,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能够选择的融资渠道并不多,导致
投资组合优化是证券投资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将资金在不同的资产中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分散风险、确保收益。1952年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的提出拉开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的序幕,该模型的两个基本目标是最小化风险和最大化收益。自此,对投资组合优化问题的研究便一直受到业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投资组合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传统意义上对投资组合问题的研究是在概率论的框架下进行的,换言之,研究工作中的证
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经济更好发展,会采取一系列对内和对外的政策调整。而不断变换的国际形势,加深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各国政府为此做出的政策调整导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同时,股市与宏观经济运行息息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政策的调整不仅会给本国股票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波动,也会给其他国家的股市造成影响,尤其是经济交流密切的国家。美国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同时美股又是目前全球最发达的股市,分析经济政
人工智能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它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预期性也给社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未来,类似自动驾驶汽车致死事件和机器人误杀工人事件的发生可能不会是个别现象,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社会伦理危机、社会道德危机和法律危机值得我们去未雨绸缪,尤其是其中的刑事风险,更要尤其重视。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风险属于风险社会理论中所描述“风险”的一种,只有正确认识风险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包括建设生态、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五个方面。目前,学术界对美丽中国省域建设综合评价的研究寥寥可数,从省域层面分析美丽中国建设均衡性及实证检验美丽中国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构建了更为完善的美丽中国省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美丽建设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综合评分,分析了美丽中国省域建设的均衡性,实证检验
为了定量测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构建了中国省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从经济效益化、技术先进化、信息智能化、环保绿色化、社会贡献化五个维度对2014-2018年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的制造业进行研究,寻求制约我国各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后,建立空间相关性模型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索性空间分析,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和命脉,经济的发展则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很多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等局面,这导致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难以最小化,从而影响企业的最优生产决策,进而产生了企业的资源配置与生产率之间的不匹配现象。这种问题的存在会抑制企业的整体发展,进而最终牵制整个市场的经济增长,甚至动摇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所以如果可以通过出台某项政策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错配问题
探究经济波动规律,能够更好地掌握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这对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以及宏观经济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政治因素、政策目标的选择、政策作用的时间性,这直接影响到宏观政策调控的效果,经济先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经济发展态势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更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当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先行指数体系,对于国家层面的先行指数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