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整理及分析史纪教授临证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通过临床规范化研究,总结导师“肺病治肝”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学术经验,辨证论治方法,遣方用药规律,并对导师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方法:1.通过跟师理论与临证结合学习,整理临证验案,体会导师临床辨治规律,对诊疗过程进行评述分析,以按语的形式进行阐述总结;同时自己独立门诊,将导师的经验用于临床,并在导师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2.结合患儿症状、舌脉等,制定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症候观察表”,归纳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中医证型,统计中医证型与发病年龄、病程长短的关系,从中药用药频数、归经、五味、药性频数、药物功效分析进行统计,总结导师用药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1.论文第一部分总结了导师的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思想及临证治疗经验:①导师的学术思想上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下承于张子和、万全之说,师于郑颉云教授。②导师的学术思想是脾常不足,易生虚证,临证时时固护脾胃之气,用药注意方小量轻,调理脾胃为要;肝常有余,易生实证,若肝阳上逆之证,则以疏肝理气为则,加以清肝、柔肝、镇肝之法;若脾虚肝亢或肝脾不和之证,则以运脾平肝为治则,以运脾为主,佐以疏肝、平肝、柔肝之品。③导师认为小儿脾胃尚未发育完善,“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若进食过多、过饱则易伤胃,若太过饥饿则易伤脾。治疗脾胃病常重在健运,以和为贵,反对动则以峻补、峻攻之法治疗脾胃疾病,是导师继承万全关于小儿脾胃病治疗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导师常采用健脾益气法、健脾和胃法、行气燥湿法、清热泻脾法、滋脾养胃法、温中祛寒法六法从脾论治小儿脾胃疾病。④导师认为“肝常有余”反映了小儿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临床遣方用药时,要始终把握儿小儿的生理特点,同时还要注意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特点,刚柔并济,补虚泻实,使肝气始终保持通畅调达,勿妄伐生之气而使充盛有余的蓬勃生机受戕,采用清热凉肝法、泄肝和胃法、培土平木法、清金平木法四法从肝论治。⑤导师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可以并行不悖,无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均可以采用六经辨证进行临床治疗。小儿五脏六腑成而不全,脾常不足,经方方小量少,不伤脾胃之气,正好方便小儿服用,若临床方证相符,可首先考虑经方治疗,善用经方,常采用六经辨证治疗小儿咳嗽。⑥导师认为肝郁是小儿抽动症的基本核心病机,由于小儿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不同于成人,故肝郁多为实证,治疗宜达之,或表或里,但使气血乖和,则木郁自散。风动是小儿抽动症的核心病机之诱发因素,若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内风无以为生,外风不能侵袭,则无法引动肝风壅盛,抽动不能发作。导师认为“肝郁风动”是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核心病机,采用从肝论治小儿抽动症。⑦史老师指出,迁延性腹泻病程长,反复迁延不愈,其病机属性以脾虚为主,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湿邪反盛,困阻中焦,运化失权,.发为泄泻,若外感湿邪,内外湿邪交相呼应则病情迁延难愈。若小儿久泻不愈,往往可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累及肾阳而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从而导致脾肾阳虚。导师从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着手,立足于从脾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2.论文第二部分临床观察并讨论导师“肺病治肝”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证治规律研究及学术思想。导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发病特点具有肝病的病理特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表明“肝失疏泄”为其主要病机,肺失肃降为其次要病机,因而独辟蹊径,提出“肺病治肝”的学术思想,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以定风散为核心,进行辨证论治,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导师将咳嗽变异性哮喘分为四型辨证治疗。治疗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以疏泄气机、保持肝疏泄畅通为主,药物常采用疏肝、柔肝、平肝、养肝等,反对过度采用苦寒、辛热、攻伐甚至有毒之品,从而导致伤及脾胃之气,耗损阴津,甚至引起气阴两虚的严重情况。临证时,采用药物常补泻相宜,苦寒适度,攻伐有节,中病即止,治疗中时时注重固护脾胃之气,防止土虚木亢。结论:①导师学术思想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继承古今医学前贤的理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进一步创新而发展起来的。②导师从事儿科40余年,注重经典理论学习,临床辨证用药常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出发,施药简洁,治疗方法独具匠心,治疗小儿疾病从肝脾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③本课题首先提炼了导师的学术思想,详实记录了导师临证遣方用药的各种医案,是导师学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其中从脾肾论治小儿迁延性腹泻、从肝郁血瘀论治小儿抽动症及从六经辨证治疗小儿咳嗽等学术思想都在医案中闪现,是导师临床治疗的特色经验。导师提出“肺病治肝”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学术思想,通过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显著,导师的学术思想丰富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法,提出了新方法、新思路,进一步了丰富了中医儿科学临床辨证体系及学术思想,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