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接着,研究了当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和城镇化发展现状。在计算城镇化水平时,依据新型城镇化内涵,分别构建了衡量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地区间差异较为明显,总体上从东向西城镇化水平逐渐降低;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东部较高,中部和西部较低。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做了分析,发现近年来协调发展的各地区数呈现增加的态势,而人口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基于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等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影响,接着我们探究了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东中部影响比较显著,对西部影响不显著,东中部地区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紧接着,我们又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会加剧人口和土地发展的不协调,私营企业贷款占银行贷款比重对于促进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有正向作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金融效率会促进人口和土地的协调发展。最后从本文的结论出发,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提出四点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一,实现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第二,增强金融发展在产业转移中的支撑作用;第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要提高金融效率,加快投资转化率,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要扩大金融规模,给与政策和金融资源上的支持。第四,扩大金融支持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