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这是诗意课堂理论的发源。浙江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课堂的倡导者、追求者。他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王老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等六个方面,对诗意语文的呈现作了详细的解说。他认为诗意的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民族的语文,是生活的语文。周益民老师也是诗意语文的重要实践者,他提倡聆听文中的诗意,他的教学充满古典情怀和宗教色彩。他的《无法预约的精彩》一文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引发了教育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语文教学价值理解、对新课程理念的阐释”的讨论,他在儿童阅读方面,颇有研究。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则是“用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人生最美的灵魂”。在很多人看来,诗意语文似乎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那如何让诗意语文课走向平民化呢?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仍然凑效的情况下,将诗意和实效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样的语文课就有生机勃发的机会,才是真正绿色的课堂,可以长长久久的留存下去。笔者认为,诗意语文课是一种滋养学生精神的课,是一种能给学生未来的生活提供实际效用的课。笔者主要运用文献法,通过期刊、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分析和总结。目前对诗意语文的研究并不少,但是系统的论述并不是很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笔者主要围绕“有诗意”这个核心,在理论与实践中对“诗意语文课”进行了探索,旨在探寻“诗意语文课”的怎样达成课堂“诗意”,如何产生课堂“实效”,并深入思考了怎样让诗意语文课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诗意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诗意的语文课,需要诗意环境的塑造,需要语文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层的挖掘,也需要教师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巧妙的引导,当然,诗意的语文课堂还离不开诗意的评价,笔者主要从以上几个层面进行了探讨,旨在寻找一条“诗意”和“实效”更加完美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