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中的高校稳定问题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史表明,社会稳定不仅是统治者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目标,也是黎民百姓的普遍企盼与愿景。近代中国备受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和政局动荡之害,人民对此刻骨铭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实现民族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中国梦”。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是政治思想极为敏感之域。这里知识资源聚集、专家学者荟萃,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知识的孵化器和思想的交汇所。因此,高校常被称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风向标”和“温度计”,其稳定状况也成为分析和评价社会稳定的重要参数。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校稳则社会稳,高校乱则社会乱。维护高校稳定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战略目标,也是高校党政的中心任务之一。然而,就相关研究而言,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稳定研究较多,高校稳定研究不足;对高校安全问题研究多,对高校稳定问题的研究不足;经验总结有余,理论研究不足;对国内高校稳定问题研究多,对国外相关研究不足。因此,强化高校稳定问题研究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吸纳马克思主义哲学、贝克的社会风险理论、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结合理性爱国和机制优化等多维视域,在把握我国高校稳定状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影响和制约高校稳定的背景因素、观念理念和体制机制等问题,分析维护高校稳定的深层动因和现实依据,对和谐校园构建作前瞻性、预防性的研究,力图为正确处理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持高校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寻求新的思想启示,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分五章依次布展。对高校稳定问题的认知需要深刻的哲学指导。第一章首先从对立统一规律看,要处理好六大关系:(一)静态与动态。静态稳定观是处理社会危机的观念性障碍,它强调维持现时态的稳定,不能适应社会变迁要求。动态稳定观则对保持社会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稳定意义重大,高校稳定观应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二)维稳与维权。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是维权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维稳应由“权力维稳”向“权利维稳”转变。(三)对抗与对话。回顾人类发展史,制度变迁大多是和平演进的,只在某些矛盾不可调和的特定阶段,是以革命和战争的形式实现的。高校必须正确对待师生不满,强化校园“安全阀”机制建设,及时化解校园矛盾。(四)公平与效率。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公平有助于提高效率,效率也有助于实现公平,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对高校稳定而言,必须处理好两者关系。(五)孤立与关联。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蝴蝶效应即为明证。社会、高校、家庭紧密相联,相互影响。高校已非“象牙塔”,学生也不可能“不闻窗外事”,必须以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做好高校稳定工作。(六)预防与善后。高校稳定的本质是“事先预防”与“善后处置”的统一。预防长期到位,安全稳定质态就好,事故发生率就低,善后处置量就小,处置能力就强。反之,总忙于在场处理事故,便无力处理潜在事故,善后也会资源匮乏。其次,从质量互变规律看,须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渐进性与突发性。危机事件是渐变与突变结合的产物,它虽是突发的,生成却是渐进的。渐进性社会变革是渐变型变革,对既得利益者触动少,社会震荡、阻力和涉及面小,遇挫易调整;突发性社会变革是突变型变革,强调顶层设计,变革涉及面大,缺乏缓冲,遇挫难收场。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经历了从来信到来访、初次上访到反复上访、逐级上访到越级上访、个体上访到群体上访等过程。高校涉稳事件的发生也是渐变与突变的统(二)偶然性与必然性。自然一直对人类存在威胁,人类掠夺性活动更招致自然的报复。人类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管理、应对能力的局限性,使危机发生具必然性。同时,危机又是由偶然因素所引发。就高校稳定而言,应正确看待办学中适度风险的必然性,确立理性、现实的维稳目标。(三)过敏与迟钝。风险的存在使“安全限度”成为人类理性追求,“可接受风险”成为现实选择。维稳既不能“过敏”,也不能“迟钝”。就高校稳定而言,不能因追求“绝对安全”而过度防范。(四)长效与应急。长效机制立足于防范,维护社会整体的长期稳定;应急机制立足于处置,解决社会局部的短期失稳。应建立健全危机预防和处置机制,使其在未发生时有效预防,有苗头时有效化解,发生后妥善处置。就高校稳定而言,要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建立长效与应急结合的维稳机制。高校稳定事件往往由各类风险所引发,因此,有必要从社会风险视域研究高校稳定问题。第二章首先概述了“风险”及其内涵、“风险社会”及其特征、“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启示。其次,分析了我国高校面临的风险及其特征。高校风险大致分两类:一是组织性风险,主要有高校管理决策风险、生源减少风险、过度扩展风险、教育市场化风险、家庭教育投资风险、腐败风险、后勤服务风险和教育质量风险等;二是个体性风险,主要有大学生面临的道德风险、学业风险、人身安全风险、心理健康风险、就业风险、情感风险、信任危机风险和网络信息风险等。高校风险的特征是,具有影响的广泛性、事发的突然性、社会的敏感性、主体的群体性和新闻的热点性等。再次,阐明了风险教育对高校稳定的意义。认为,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是师生的必备素质、加强师生风险教育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客观要求、风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大学生风险教育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最后,提出了高校风险的应对思路。从组织性风险看,要提升高校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出台生源危机应对措施、遏制高等教育扩张冲动、建立适度高等教育市场化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投资引导、强化高校腐败防范机制建设、优化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等。从个体性风险看,高校应强化六项措施:加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重视对大学生“输不起”家庭背景的应对、强化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与帮扶、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构建可信任的“专家系统”和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大学生则应树立五个意识:忧患意识、反思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之德的首要之德,也是大学生的光荣传统。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大学生能否做到理性爱国,既关涉其爱国目标的实现,也关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将高校稳定问题放到理性爱国的视域下审视。第三章首先以新世纪以来涉日游行为例,对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作出了分析。认为,违法与失序是大学生涉日游行非理性行为之表现,组织化缺失是爱国游行违法失序之主因。指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本质要求,规范化与组织化是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关键措施。最后,提出了大学生理性爱国实现的基本路径。认为,通过主体复位,将大学生爱国行为纳入组织化轨道;通过教育引导,筑牢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内在思想基础;通过有效管控,强化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外在行为约束。制度是人类特有而又重要的社会现象,制度发展的常态体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制度短缺,因此,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便成为伴随社会发展变革必不可少的内容。教育制度亦如此,它并不总是与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相匹配,总有过时之日。如果不改革创新,不仅会阻碍教育进步,而且会引发教育冲突,危害高校稳定。第四章首先在阐释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概述了制度创新理论。其次,从退学制度出发,阐明了对我国高校现有退学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认为,它对高校稳定产生了巨大压力、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明显负面影响、其滞后淘汰造成退学成本的高企、对学生受教育权的剥夺招致“诉讼”不断。再次,提出了超越现有退学制的创新举措——“减压式转学”,并分析了其理论基础、美国高校“反向转学”的启示、“减压式转学”的特点和优点。最后,探讨了“减压式转学”实施的支撑条件。认为,“减压式转学”制需要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以高校客观存在的层级和类别之分为前提、校际之间需要密切合作、要帮助“减压式转学”的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必须形成社会合力。科学稳定观的实质是一种可持续的法治型稳定观。第五章论述了高校稳定需优化的八大机制:一、诉求表达机制。冲突有“安全阀”作用,建立合理的诉求表达机制,有利于维稳。高校涉稳事件多与师生诉求受阻有关,要建立多元诉求表达方式,这是由高等教育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表达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的。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公平分配机制既具经济意义,又具社会稳定价值。缺乏利益驱动机制的社会,不可能快速发展;而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的社会,则难持续发展。当前,高校正在深化综合改革,利益分配是否公正合理,与高校稳定呈正相关。三、沟通疏导机制。任何社会都有矛盾,其低度存在并不影响社会整体稳定。但若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危害社会稳定。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沟通疏导机制,及时回应师生诉求。四、风险预警机制。它是对高校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校园秩序的苗头性和隐患性因素的积极预警,以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或减缓危害的机制。事物发展总有规律可循,这为预警提供了依据。高校稳定预警主要包括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风险化解和监控反馈四个方面。五、舆情管控机制。舆论监督是民众知情权、批评权、监督权的满足,也是媒体社会职责。然而,它应有纯正动机和正确导向,不能恶意炒作。当代社会是现实与虚拟并存的二元社会,虚拟社会建设和网络管理既是维稳长效机制的重要场域,也是维稳的重要手段。因舆论引导机制的不健全,公众对高教改革误解颇多。因此,加强高校信息监控与舆情引导至关重要。六、危机应急机制。它与预警机制各有侧重,前者重具体操作,后者重宏观识别;前者重战役实效,后者重战略判断;前者重适时控制,后者重前期预防。高校需要制定有效且可操作的危机处置应急预案,做好思想、组织和物质上的准备,以便沉着应对。七、队伍建设机制。辅导员是高校稳定工作最重要的队伍之一。首先,其维稳地位有“三依据”;其二,其维稳履责有“三难”;其三,其更好履责需“三明确”。八、民主参与机制。参与民主理论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后期则发展为协商民主理论。将协商民主应用于高校民主管理,是高校管理的现实需要。高校师生受教育程度高,既有民主参与意识,也有民主参与能力。高校民主参与应体现:主体的广泛性、事务的公开性、议题的价值性、过程的论辩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进程的适度性。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四川省又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一些人认为,尽管人口问题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
学位
能源安全的概念是在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形式之后才开始出现的,能源安全主要是指石油安全。能源安全既是一个传统安全概念,又是一个非传统安全概念。其传统性体现在国家对石油战略
在实行教育综合改革的今天,要求学校基于核心素養重构育人模式和教育生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更多关注。学生美育课堂对于学校文化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美术教育教学更加生动的将学生带入真实的课堂情景,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在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拥有了更多层次的感知机会。促进美术鉴赏课程情境的真实性表达的同时,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当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