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墟黄组卜辞即董作宾先生五期分法中的第五期(帝乙、帝辛)卜辞。黄组卜辞所属时代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卜辞的书体风格和字体特征将黄组卜辞分为两类,即黄组一类卜辞、黄组二类卜辞。其中黄组二类卜辞又可细分为三小类:黄组二A类、黄组二B类、黄组二C类。本文从字体特点、称谓、卜辞内容等方面来分析黄组卜辞一类、二类的时代。从字体特点来看,黄组一类卜辞中的王、吉、贞、辰、癸、子等字,明显是承袭无名黄间二类而来,黄组一类卜辞字体其发展演变是晚于无名黄间二类的。黄组一类卜辞中有“父丁”、“母癸”称谓,应为帝乙对其父文丁,文丁之配妣癸的称呼,黄组一类卜辞时代为帝乙。由黄组一类卜辞中两个王二十祀材料历日不合可知其时代上限及于文丁之世。从黄组二类字体与黄组一类字体有同版关系来看,黄组二类卜辞的上限也可及于帝乙之世。不过,黄组二类卜辞字体结构与书体风格已迥异于黄组一类卜辞,尤其是黄组二C类卜辞,其特征字体与黄组一类卜辞特征字体相比较,差异是相当明显的。这种差异应是时代演进的结果。从黄组二类卜辞没有出现与何组、无名组字体同版的例子来看,我们认为黄组二类卜辞时代应晚于黄组一类卜辞。黄组卜辞中有一重要称谓“文武帝”,本文通过分析卜辞辞例及卜祭日的规则,指出黄组卜辞中的“文武帝”有的指文丁,有的指帝乙。出现在黄组二类卜辞中的“文武帝”应该是帝辛对其父帝乙的称呼,黄组二类卜辞时代为帝辛。在分类断代的基础上,本文还考察了黄组卜辞祭祀、战争、田游三方面的内容。黄组卜辞中周祭卜辞数量最多,内容也最完整、最有系统。从五种祀典翌、祭、(?)、(劦口)、彡数量分布不均衡,祭上甲及多后的合祭卜辞类型只有翌、彡祀典来看,殷人对五种祀典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研究周祭的各家最大的分歧就是周祭终于何王何妣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黄组卜辞的时代问题,还关系到商末祭祀制度的演变问题。2005年,(?)方鼎出现,其铭文记述有“王宾文武帝乙彡日”,证明帝辛时帝乙仍属于周祭系统。本文分析了附记甲名先王五祀的卜旬卜辞、王宾卜辞的特点及以周祭作时间属辞的卜辞、铜器铭文的辞例特点说明商代武乙、文丁、帝乙等三王二妣应属于周祭系统。黄组卜辞和商末有铭铜器中有记年祀、月、干支、周祭祀典的材料,本文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整理。黄组一类卜辞中有二祀至八祀的黄组一类卜辞祭祀祀谱一,九祀至十一祀的黄组一类卜辞祭祀祀谱二,虽同为黄组一类卜辞,二谱却不能相合。推测或属于两个王世或其间历法发生过重大变革。黄组二类卜辞有年祀、祀典的仅一例,帝辛二祀至七祀周祭祭祀祀谱的构成主要是铜器铭文材料。对“王廿祀”材料的分析说明现有的四个“王廿祀”材料彼此不相合,对周祭祀谱的复原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黄组卜辞中周祭卜辞数量最多,其次就是祊祭卜辞。本文通过对黄组祊祭卜辞的考察,把常玉芝先生所分的两类祊祭卜辞依次归入黄组一类和黄组二类。我们的结论是:祊祭卜辞一类属帝乙,祊祭卜辞二类属帝辛。通过对黄组祊祭卜辞的整理,可看到祊祭卜辞的致祭次序是依先王日名在旬中(即由甲至癸十日)的位次而定,而与先王的世次及继位顺序无关。从卜辞数量上来看,帝乙祊祭卜辞中康祖丁、武乙是受祭最多的,帝辛祊祭卜辞中武祖乙、文武丁是卜问受祭的重点。这说明商末祊祭的重点是时王的祖父和曾祖父。此外,本文还考察了(柰又)祭、(?)叙祭、蒸祭。从黄组卜辞中的(柰又)祭不记先王名,也不记卜日来看,(柰又)祭中的卜日、祖先名是不需要卜问的,或已与同版其他祭名的一致。(柰又)祭与其他祭祀动词连用,说明(柰又)祭只是这些祭祀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梦家先生关于“(柰又)祭”为祷祝之说更为符合卜辞文义。黄组卜辞中的(?)祭,其卜问日干支早于祭祀对象祖先日名一日,这是黄组(?)祭的祭祀规则。对(?)祭卜辞的考察,可知早在殷商时期,商王不仅田猎前要向祖先进行祭祀,田猎后还要用擒获的猎物向祖先献祭,以示感谢。黄组卜辞中的烝祭是一种向祖先进献物品供其享用,以此报答祖先之功并祈求祖先福佑的祭祀。通过对黄组卜辞中诸种祭祀的考察,本文指出:商末帝乙、帝辛时期祭祀形式更加规范化,仪式的内容趋于固定和简化,更加重视对近世祖先的祭祀,祭祀中使用人牲的数量大为减少。黄组战争卜辞中最重要的是“十祀征人方”。学界对“十祀征人方”所属王世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根据字体特点对“十祀征人方”材料进行了排谱,指出“十祀征人方”应为帝乙时事。殷墟黄组卜辞中的田猎内容也较为丰富。出现了众多的田猎地名。本文依据所分卜辞类别,对黄组田猎卜辞的田猎形式、田猎日期、田猎地名进行研究,借以反映商末田猎的具体史实。本文将黄组卜辞中出现的田猎地名与无名组、何组、无名黄间类田猎地名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指出商代后期的田猎区是随着时代而有所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