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温针与常规针刺治疗虚寒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为临床上该病的治疗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方案,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方案。疗程上两组均为每天1次,连续3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天再接着下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观察患者在两种方案干预前后的VAS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和腕关节尺偏活动度的变化,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统计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观察指标(VAS评分、Cooney腕关节评分和腕关节尺偏活动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未治疗时数值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温针方案治疗后VAS评分较常规针刺方案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案干预前后VAS评分差值,温针方案比常规针刺差值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方案均能减轻病人的病痛,而温针组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3.Cooney腕关节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Cooney腕关节评分均有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方案干预后Cooney腕关节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案治疗前后Cooney腕关节评分差值,温针方案比常规针刺方案大,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手腕部的功能,但温针疗法效果更佳。4.腕关节尺偏活动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活动度评分均较未治疗时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温针方案干预后腕关节尺偏活动度评分较常规针刺方案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案治疗前后腕关节尺偏活动度差值,温针方案比常规针刺方案大,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疗法对改善患者腕关节的尺偏活动度疗效肯定,而温针疗法具有更好的关节活动度改善效果。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各自为16.7%和83.3%,而对照组显愈率和有效率各自为6.7%和73.3%,两组间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研究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虚寒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症状,具有确切的疗效。而治疗组采用温针疗法在治疗虚寒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总体疗效上优于常规针刺的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