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抗战时期的丰子恺散文。论文以丰子恺在抗战时期的散文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丰子恺积极投身的文学抗日活动探究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形态,同时透过逃难叙述剖析以丰子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坚守,并力图通过丰子恺这样一个抗战文学样本以更为开阔的视野考察时代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按照分述—总论的逻辑结构,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文学抗日为核心,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进入,分析抗战时期丰子恺散文中关于抗战现实的表达。从抗日战争作为民族战争和世界战争的二重属性出发,论文阐述了以丰子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的自觉认同,以及置身世界文明危机的开阔视野。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互动的基础上,从文学的审美性角度出发来审视丰子恺的文学抗日,这些与时代合流的散文具有明显的缺陷,但是丰子恺在抗战时期将文学的宣传性和艺术性相区分,把文学抗日作为一种临时性策略,这表明了以丰子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宽容而务实的文学态度。第二章以逃难叙述为核心,从个体的角度切入,剖析抗战时期丰子恺散文中对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坚守。抗战时期,微观的逃难和宏观的抗战呈现着不同的面貌,物质困境和精神困扰取代了昂扬的时代精神。丰子恺带着一家十余口人避难内地,历尽千辛万苦,护生画辩则呈现了丰子恺指向未来的文艺观。丰子恺的逃难叙述建立在他亲历的逃难之上,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丰子恺扎根现实的性情表达,凸显了暂时脱离尘世的重要意义。通过丰子恺这样一个样本,论文力图呈现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的逃难状况以及知识分子对于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坚守。第三章通过丰子恺这样一个样本来剖析时代与文学的复杂关系。抗日战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文学抗日作为一种主流,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逃难叙述中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表达,文学抗日与逃难叙述之间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交战状态。正因为抗日战争对于这个时期的文学强大的影响力,抗战文学具有文学和历史的双重意义,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不同的时代实质上面对着相似的困境。论文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抗战时期的丰子恺散文所体现的现实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