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以人为出发点,关注现实世界,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以生产实践这个人的本质活动为依托,创立了“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理论探索过程。异化一词虽然集中出现于马克思早期的理论当中,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的关注,对异化理论的探索却贯穿在马克思一生的研究之中。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早期重要著作的研究,试图理清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前人研究思路上的突破。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先驱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异化问题,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卢梭的政治异化观、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以及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观的解构。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马克思探索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突破树立了靶子。最初马克思是通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贫困化而萌生异化思想的。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他设立了“为历史服务”的理论研究起点,以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抽象本体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分析“异化劳动”,将异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贴近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将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转向了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建立了新世界观的雏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以人类自身的活动来说明人的本质,使异化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阐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通过现实的人是在感性活动中来确认和发展自身从而说明异化正是在人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是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相互作用中出现的,具有客观必然性。自此,马克思最终超越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对异化理论的三段式论证的复归逻辑。扬弃异化不再是哲学意义上抽象的本体论规定,而是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这种崭新的致思方式中建立了,它改变着现实历史的进程,也改变着哲学发展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