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锈钢以其优良的加工性能、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石化、海洋、交通、建筑、核电、国防等工业领域,在工业上不锈钢设备制造离不开大量的焊接加工,不锈钢在焊接部位由于高温和冷却方式的影响,焊接部位部分不可避免发生相变,元素分布和微观结构的差异化,同时也必然造成不锈钢焊缝内部的残留应力,由此可导致不锈钢焊缝部位优先发生腐蚀,诱发各种局部腐蚀。譬如卫星发射基地动力管道设备一般使用304不锈钢,它们一般经过焊接相连,这些管道主要为输油输气管道,以及一些液氮运输管道,然而因为恶劣的环境,焊缝处选择腐蚀普遍发生,这为卫星发射动力输出要求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展不锈钢焊缝腐蚀行为的研究,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十分必要、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研究氩弧焊焊接的304不锈钢焊缝腐蚀行为,并提出针对不锈钢焊缝腐蚀的防护策略及实用措施。钯作为一种贵金属,本身具有优良的防腐蚀性,可以通过电镀钯和化学镀钯在金属表面沉积钯膜达到在苛刻环境条件下的腐蚀防护目的,但由于钯价格昂贵,难以大规模工业应用,必须发展纳米钯防护技术;贻贝黏附蛋白是一种天然的、对环境友好的物质,可以从贻贝足丝中提取,本身具有优良的黏附性能、成膜性,无毒性、防腐蚀性等特性,本工作侧重使用价格低廉的工业级贻贝黏附蛋白,在不锈钢焊缝表面制备贻贝黏附蛋白/纳米钯膜层,并采用电化学测试手段考察该膜层对不锈钢焊缝的防腐蚀性能,探讨其耐腐蚀性的机理。本论文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利用扫描电化学探针、扫描开尔文探针、阵列电极等技术研究了氩弧焊304不锈钢焊缝的腐蚀行为,并用金相显微测试、XRD衍射实验和背散射实验对焊接前后组织的变化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化学参比、扫描开尔文探针、阵列电极等技术发现,不锈钢焊缝相对母材区更容易发生点蚀,且主要表现微局部点腐蚀,表征测试表明焊接部位发生了奥氏体相转为铁素体相,转化量约为3%左右,这可能是焊缝处容易发生优先腐蚀的原因。(2)利用电镀法和水热法将钯膜镀在不锈钢焊缝表面,利用SEM表征发现通过两种方法可以在样品表面沉积钯膜,且在膜层中钯表现为纳米粒径,经过电化学测试表明钯膜层具有良好的腐蚀防护性能。(3)利用“一步浸渍”和“两步浸渍”在不锈钢焊缝表面沉积了贻贝粘附蛋白/纳米钯膜,并通过SEM和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RD衍射实验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表明,贻贝粘附蛋白/纳米钯膜比单纯电镀钯膜具有更优异的耐腐蚀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