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也是最重要的营养元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氮是限制植物生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森林群落演替有重要的影响,氮在顶级群落稳定性的维护、保持一定的树种比例组成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往往产生对特定营养生境(原生营养生境)的生理适应,以致分化出不同营养特性的生理生态类群,其中对NH4+—N、NO3-—N两种无机氮源的吸收、利用特性便可能是这种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硝化抑制(限制)或微生物对NO3-的强烈吸收、固持作用、酸性的原始森林土壤中NH4+含量大都高于NO3-,从而形成了以NH4+占绝对优势的“氮营养生境”。很多针叶树种(尤其是演替晚期阶段占优势者)对长期所处的NH4+优势生境产生了充分适应,以至对非还原态氮(NO3-)的吸收、利用能力严重下降。这些针叶树往往表现出典型的“喜铵性”,而在NO3-优势环境中则会引起氮代谢失调和生长下降。 本论文针对我国温带林区的现实情况,通过选取温带森林自然保护区(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林)等多个不同地点,设置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凉水实验站)、人工红松林(老山、老爷岭实验站)、次生林(老山、老爷岭、凉水实验站)等不同红松林及退化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另凉水自然保护区还增设了人工云杉林实验地),利用原位好气顶盖埋管法和原位厌气埋袋法,对原始红松阔叶林、人工红松林及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次生林下的土壤氮矿化、硝化作用的动态过程、土壤氮素有效养分的营养生境演变、氮素的供应水平、形态构成(NH4+/NO3-)进行动态研究与监测,旨在揭示以原始红松林为形态背景的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森林树种的有效态氮源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1)培养前原始红松林A1、A0层其铵态氮季节动态变化量要强于红松人工林和次生林,原始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及次生林硝态氮含量要低于该林地的铵态氮含量。这说明了红松林是以NH4+—N占优势的营养生境,但原始红松林的NH4+相对于NO3-并无太大优势。 同一地点的红松林、次生林其铵态氮、硝态氮季节动态变动趋势极为相似,高低趋势的铵态氮、硝态氮出现的季节几乎相一致。六个林型:红松林与次生林A1、A0层铵态氮春秋季节要强于夏季,而云杉却表现出相反铵态氮的季节动态:夏季高于春秋;七个林型A1层硝态氮夏季要高于春秋季,而春季普遍强于秋季,A0层春秋硝态氮含量要明显高于夏季。 (2)好气培养六个林型全年的净氨化速率趋势很相近,几乎都在6~7月前后、8~9月份培育期出现两次较高的净氨化速率,在春秋出现负向的净氨化速率;六个林型净硝化速率春秋季较低,夏季普遍偏高。 原始红松林在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于其它林型,只是在某一季节表现强于其他林型的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 (3)厌气培养六个林型净氨化速率A1层有相似趋势,春秋低于夏季,A0层净氨化速率在春秋偏低,夏初及夏季普遍出现较高的净氨化速率。凉水原始红松林及次生林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