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是我国历史急剧变化的重要过渡历史时期,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制度转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围绕宪法展开,由介绍西方的宪法作为开端,君主立宪派和革命党人的完全学习西方的宪政原理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一些先进人物的宪法意识开始觉醒,由虚君共和的君主立宪,到完全共和制国家的提出,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其中袁世凯的宪法设计蓝图和构想以及为进行宪法的实施而做出的努力对清末乃至此后整个近代中国社会进程的变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该进程说明了良好的宪法文本走向政治生活,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宪法实施环境。除了当政者要模范带头尊重宪法,在宪法的框架体系下活动外,还要有成熟的宪法文化,更要有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大环境。民初袁世凯统治的5年,逐步丧失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特别是袁世凯的帝制自为,直接滑向了历史的深渊,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特别典型的反例。自其以后,无人再敢称孤道寡,违背人民意愿,逆历史潮流而上,悍然称帝。较之辛亥革命,共和观念更进一步深入人心。民国初年的宪法历史进程说明,静态文本的宪法进入实际政治生活的运行中,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更不是仅凭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动态的宪法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由先进政党的有效组织,又需要杰出政治领袖的领航,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我国的宪法史表明,自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展政治协商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从传统的精英政治向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转变,这是巨大的历史飞跃,也标志着政治文明的进程进入了新时代。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愿意把宪法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把宪法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宪法文化的培育对宪法实施至关重要,民众的宪法意识和宪法心理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宪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崇尚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宪法实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