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最大的辣椒生产国,随着辣椒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连作现象十分普遍,长期连作使土传病害加剧,严重影响辣椒产量。本研究自辣椒根际土壤分离辣椒根际促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筛选具有固氮、解磷、产IAA促生特性的菌株,将其侵染辣椒幼苗探究其促生效果;筛选对辣椒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菌株对4种辣椒病害的抑制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最佳菌株的培养条件。主要结果如下:1.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出58株根际细菌,经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鉴定后为13株根际促生菌,分别属于7个属,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Lelliottia、Siccibacter、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2.促生活性菌株的筛选。筛选得到的13株PGPR菌株均有自生固氮功能,其中N1,N3,N7,N16,N30,N31和N32共7株可解有机磷,N1,N3,N7,N16和N29共5株可解无机磷,N1,N6和N32共3株具有分泌IAA能力。3.盆栽促生试验。菌株N1对辣椒幼苗促生效果显著,处理辣椒幼苗20 d后,辣椒幼苗株高、根长、茎粗、鲜重、干重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21.90%、10.98%、21.00%、60.56%、44.50%、17.11%,促生效果明显。4.抗病菌株的筛选。菌株N1、N7、N12、N16和T22具有抑制病原真菌生长能力,其中菌株T22和N12对4种辣椒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 bulterg和辣椒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均有拮抗效果;菌株N7和N16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能力较好,抑菌率分别达到74.98%和75.87%。5.盆栽抗病试验。盆栽实验发现,菌株N7、N12、N16和T22对辣椒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PGPR菌株处理后植株病情指数均有显著下降,N12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率为40.63%,对辣椒枯萎病的防治率达到46.34%;T22对辣椒疫病的防治率为29.27%;菌株N7和N16对辣椒立枯病防治率相似,N16防治率均为45.65%。病原真菌胁迫下,PGPR处理后的植株相关防御酶(SOD、POD和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提高。6.菌株培养条件优化。菌株N1最佳发酵条件为牛肉膏浓度2%,可溶性淀粉2%,pH为7;菌株T22最佳发酵条件为蛋白胨浓度2%,可溶性淀粉2%,pH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