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是我国颇有争议的一位现代作家,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写作了大量内容复杂的小说。对于其本人小说和创作上的观点,曾经在历史上引起了些争论。沈从文一贯自称为“乡下人”,其“乡下人”心态的形成及至于根深蒂固,对于小说创作的积极意义在于:“乡下人”心态不仅促成了他富有个性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思维的形成,而且使他触及到对生命原型的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其小说具有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田园牧歌”的美学风格。这种“田园牧歌”背后的“乡下人”心态的自觉追求,是作者自身在都市生存尴尬的写照,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与现代大都市文明有了碰撞。在碰撞的对立中,沈从文的小说开始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呈现出其对文化心理选择上的重新判断。 沈从文小说中对湘西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叙述,一方面试图表达出作者对湘西美好原始生活的向往,建造起人性的“希腊神庙”,烛照出生命意识的光辉,在感性的“天堂”里,抒写了湘西人“以爱为前提”存在条件的生活样式和记忆中的“甜蜜拍打”。另一方面,作者为“高等人”和“从泥淖中难以脱出”的沉沦者“造一面镜子”,表达出作者对现代大都市“文明人”人性扭曲与变异的生活于欺骗和虚无中的批判,同时对其创作缺憾进行了评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沈从文在小说中所极力表现的是原始形态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具有未经现代文明玷污的自然人性的湘西,是现代知识者心中静态的湘西,而只有现代都市的生活是现实的,是让人可恶的。小说的两相对照,完成了一个都市里的“乡下人”面对现实生活时无奈的选择。这就是,历尽艰辛的沈从文,既要摆脱现代都市的种种束缚,同时又只能靠沉浸于美好的湘西生活来“解渴”。本文以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为纲,试图从其自身生活的经历、道德情感与艺术的执着和生命的认同三方面因素,解释出其在对待湘西文化和都市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上心理选择上的坚守与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