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因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要。伏牛山区是我国南北自然过渡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生态系统乃至全国生态系统构成中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是,目前伏牛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伏牛山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区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虽然近几年在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调整伏牛山区产业结构,对伏牛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和归纳产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地理学、生态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等理论,选取伏牛山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伏牛山区2000-2015年产业结构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首先运用产业趋同度、产业集中度、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伏牛山区产业结构现状;利用地学统计方法建立生态遥感指数,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四个方面评价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其次,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运用IIISNE评价方法,从产业结构整体及细分产业两个层面研究伏牛山区产业结构的生态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从调整伏牛山区产业结构出发,对提升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提出政策与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伏牛山区GDP增长迅速,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现代转型。研究期间,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二、一、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二、三、一”产业结构。其中第二产业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比例上升。伏牛山区的产业结构正在逐年向“三、二、一”的转型。伏牛山区的产业趋同度在下降,产业集中度在上升,区域的经济互补性增强以及区域分工向合理化发展。但是相对于河南省平均水平而言,伏牛山区经济缺乏后期发展动力,竞争力下降,增长速度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不足。(2)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作用存在性质上的差别,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相对较好。对伏牛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表明,湿度和绿度在生态环境质量中起正向作用,热度和干度在生态环境质量中起负向作用。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相对较好,处于第四等级的区域较多。但研究期间,伏牛山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有两极向中间聚集的特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3)整体上,研究期间伏牛山区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在增大,产业调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加深。其中,第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产业结构主要影响生态环境的湿度和干度。(4)伏牛山区不同的细分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差异明显。研究期间,旅游业、轻工业、重工业和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大,特别是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大。交通运输业和其他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且持续减少。(5)伏牛山区细分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差异显著。其中,西峡县、淅川县和栾川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他县(尤其是东部的汝阳县、南召县)的影响较小;从时间演进看,研究期内,淅川县、南召县和内乡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逐年加深;汝阳县、嵩县、卢氏县、鲁山县、栾川县和西峡县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有减小趋势;各县相比较而言,内乡县和南召县产业结构调整一直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小。最后,针对伏牛山区生态环境实际,论文提出了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未来伏牛山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制订与生态相协调的产业政策;利用科学技术改进工业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同时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伏牛山区特色资源,发展区域生态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