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季风环境敏感带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旋回)向全新世(冰后期)—从冷期向暖期—转变过程中的气候逆转事件,也许可视为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未来气候可能增温的历史相似形,它有助于全球和东亚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作者从这一思路出发选择了我国内陆环境敏感带的沙漠/黄土过渡带及其邻区的高分辨率泥炭、黄土—古土壤及风成沙—古土壤序列进行研究。通过近100个加速器测年数据和上千个有机碳δ13C、有机碳百分含量、花粉、粒度和磁化率等气候代用指标数据的测试和相应时间序列的建立,揭示了全新世升温期前(11-10ka BP)东亚季风气候的逆转事件(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该事件具有干冷(11.2-10.6kaBP)—湿冷(10.6-10.2ka BP)—干冷(10.2-10.0kaBP)的季风气候颤动模式,讨论了末次冰消期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与西北欧和极地北大西洋相比较,东亚末次冰消期尤其是新仙女木季风降水的有意义的变率与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强弱的变化所导致的内陆冷气团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的相互作用有关。将地层学、古气候学与14C年代学研究相结合,建立了环境敏感带最近3万年、尤其是最近13000年的14C年代地层柱和重建相应的这一地带东亚季风气候变迁史。指出东亚季风区末次冰消期气候的不对称性即从暖期向冷期的渐变以及从冷期向暖期的突变过程。这种百年或千年尺度的突变事件不能用米南科维奇理论来解释,它可视为对地球轨道要素所驱动的气候变化的一种非线性响应。同时将黄土高原和沙漠/黄土过渡带最近3万年的地层划分为6个气候地层单位。将对新仙女木期(L1LL0)地层作进一步划分,它由黑河则粉沙、巴谢古土壤和桃河黄土构成。从季风气候变化的角度认为我国北方全新世底界应为10,00014C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