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结直肠癌的患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已达到第二位。我国的结直癌的发病率也直线上升,每年大约有13万新发的结直肠癌病例,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增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而且发病年龄也从原来的四五十岁向更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从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结直肠癌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和腹部肿块,但这些往往都是进展期的典型症状。由于结直肠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从而错失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机会,在出现便血、腹块、肠梗阻等症状时,往往已属晚期,治疗效果差,患者生存率低,生活质量差。结直肠癌的另一特点是易发生远处转移,而肝脏是常见的转移器官。结直肠的大部分血流通过肠系膜血管、门静脉回流入肝,这种特殊的血液回流模式是结直肠癌最易发生肝转移的原因。有调查显示,约25%的患者在初诊时即有肝转移,另有25%的患者在治疗中或治疗后出现延迟性肝转移。肝转移给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极大的难度,一旦出现转移,即属晚期,患者往往失去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存活期短,生活质量差,因此转移是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结直肠癌转移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目前有手术切除、药物化疗、介入治疗、微波、冷冻等,但总体疗效仍不满意。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结直肠肿瘤细胞都会发生转移,是否出现转移及转移时间的差异,取决于肿瘤细胞的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国内外对于肿瘤转移的基础研究仍十分薄弱,尚未能揭示肿瘤转移的本质。因此,若能在肿瘤转移的基础研究中有所突破,找出肿瘤转移的内在机制,则有助于探寻治疗或预防肿瘤转移的对策。肿瘤细胞因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有高转移倾向和低转移倾向之分,因此若能找到不同转移倾向细胞间的差异,从宏观上讲对研究肿瘤转移机制、探寻预防或治疗转移的对策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患者个体而言,在临床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其预后有积极的意义。但不同肿瘤细胞之间差异较大,它们之间的比较意义较小。若能在同种细胞中筛选出不同转移倾向的肿瘤细胞,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则更有意义,更有助于解释肿瘤转移的本质。本实验通过运用建立高转移动物模型的方法筛选出的高转移性C26细胞,与未筛选的C26细胞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为探讨结肠癌转移的生物学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方法:高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高转移性C26细胞的筛选:取原代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C26瘤组织皮下移植,待荷瘤小鼠濒死时,切取肺转移灶移植至另外的NOD-SCID小鼠皮下,进行扩增,原代NOD-SCID小鼠10只,其它每代4只NOD-SCID小鼠。按上述方法筛选5代后,取肺转移灶移植到免疫系统正常的BALB/c小鼠皮下,继续按上述方法在BALB/c小鼠体内筛选,按此法获得高转移小鼠结肠癌模型。切取瘤组织,再以原代培养的方法获得小鼠结肠癌高转移细胞。高转移性C26细胞和未筛选C26细胞的比较:进行未筛选C26细胞与高转移C26细胞的病理组织学、电镜超微结构、细胞增殖周期和异倍体的观察以及细胞生长曲线和体外侵袭试验比较。所得实验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地建立了高转移性C26动物模型,通过高转移性动物模型成功地筛选出了高转移性C26细胞。高转移性C26细胞与未筛选C26细胞的比较:病理组织学结果提示在形态学上高转移C26细胞与未筛选C26细胞无显著差异;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在细胞核的形态上,两者有差异;细胞增殖周期和异倍体观察,提示C26高转移细胞G2-M期和S期明显高于未筛选C26肿瘤细胞;细胞生长曲线提示高转移C26细胞的生长速度快于未筛选C26细胞;体外侵袭试验表明高转移C26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明显多于未筛选C26细胞,有统计学差异(P<0.001)。这些结果均提示高转移性C26细胞的恶性程度要高于原未筛选C26细胞。结论:成功地建立了高转移C26小鼠结肠癌模型,获取了高转移C26细胞。在细胞形态学方面,普通C26细胞和高转移性C26细胞在细胞核的结构方面有差异。在细胞特性方面,细胞增殖周期和异倍体以及细胞生长曲线和体外侵袭等方面证实高转移C26细胞恶性程度要高于原C26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