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后会影响水文过程并最终导致径流发生变化,因此是水文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本文以长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近35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建立流域水文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后径流影响进行定量计算,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的径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近3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如下:1980~1990年和2000~2005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要比1990~1995和1995~2000年期间要快,研究期内第一(1980~1990年)和第四时期(2000~2005年)的平均交换变量值分别为0.61和0.45,远远大于中间两个时期的平均值0.09和0.08。在空间分布上流域上游中部的四川一带的交换变量值比较大,是流域内土地转移最活跃的地区,其次是上游源头地区,流域中下游地区的转移活跃程度相对较小。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方面也有不同的特征,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先减后增,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在前两个时期增加,后两个时期内减少。人类毁林和过度放牧等使上游林地、草地等面积减少明显,这些土地类型多转为未利用地,中下游的在林地、耕地之间的转换相对较多,下游的水域面积在前期转为未利用地和水田的较多,后期水域面积增加则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和水田的转化,建设用地是流域内增加最明显的用地类型,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下游地区。(2)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后对径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多年日平均径流量、枯水期和丰水期径流平均值及洪、枯水值都发生变化,研究中的11个站点径流变化如下:上游干流的直门达、屏山;雅江小得石站和鄱阳湖水系的径流量减少。屏山站年径流量减少了840623.62万m3,减幅5.03%,是所有站点中径流减少最多的站点;剩余的7个站点:高场站、北碚站、武隆站、皇庄站、城陵矶站和干流宜昌站和大通站年径流量都呈增加变化。径流增加幅度最大的在嘉陵江的北碚站,年径流值增加了520060.18万m3,增幅为9.32%;增加相对较小的是泯沱江的高场站,年径流量只增加3784.32万m3,增幅仅为0.05%;位于下游干流的大通站年径流量增加了78209.28万m3,增加0.08%。枯水期和丰水期平均值的变化趋势多数跟年径流总量变化一致,或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但是宜昌、城陵矶和大通站的变化不一致。10%频率洪水在屏山以上的站点、宜昌和湖口站减少,其中屏山站的减少最多,减幅为2.67%,其余都减少1.00%;北碚、皇庄等站洪水值增加,最大增幅3.48%。枯水值只在北碚、宜昌、皇庄和大通站增加;多数站点的枯水径流减少,最大减幅68.70%,土地利用变化后对枯水径流影响较大。流域径流量在土地利用变化后,上游屏山站以上和鄱阳湖水系的流量减少,中下游地区朝着增加的趋势变化。